擅长经济熟知香港 韩正或是中共治港最佳人选
韩正的出现,颇有些出人意料。 由国务院副总理兼掌港澳事务,在中共治理香港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自2003年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成立以来,共有三位组长,分别是曾庆红、习近平和张德江。前两者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后者则是当时的全国人大委员长。
这样的先例也使得之前港澳小组组长人选未明朗时,外界普遍倾向于现任人大委员长栗战书,此外王沪宁、汪洋、王岐山等政治局常委或重要官员皆有预测涉及,唯韩正彼时不在观察者视野之中。
如今人事安排出炉,中共背后又是作何考量。时也势也,详尽研判韩正其人,加之香港局势已不比往日,也许可看到,这位走马上任的港澳协调小组组长,其线索并非全然无迹可寻。
仕途一步一脚印 获得认可
自从1975年文革末期到徐汇区起重安装队当仓库管理员,到2017年卸任上海市委书记离沪,四十多年来韩正均在上海深耕,由基层至高位,可称“一步一脚印”。
历数其担任职务,遍及党政各领域。企业层面曾先后任上海胶鞋厂和大中华橡胶厂的党委书记。在橡胶厂工作期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前往抽查,评价他“你们还可以,意见有,但是对你们工作还是肯定的。”
此后韩正赴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并由此进入相对稳定的上升期,在经过五年时间卢湾区和市政府的历练后。1997年,他以市政府副秘书长职务加任上海市委常委,真正步入沪市高层。彼时黄菊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二者颇有交集,在韩正担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时,便曾邀请当时的市委书记吴邦国及市长黄菊为青年人上团课。2006年,韩正迎来其仕途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该市社保基金违规运营问题落马,举国震动。权力真空下,当时已升任上海市长的韩正临危受命紧急救火,出任代理市委书记,稳定住局面,实现平稳过渡,直到2007年迎来习近平。
从2003年到2012年,韩正共担任近十年上海市长,先后历陈良宇、习近平、俞正声三位市委书记,均配合无间受到认可。2012年升任市委书记,面对数次公共事件,处置也被认为可称得当。十九大当选政治局常委、两会就任常务副总理,可知中共高层对其能力认可。
放在今天,这样一位典型的“海派”官员,被委派主管港澳事务,或许正是看中其从政40多年来的特质。
韩正在沪多年,相当于切身观察、参与乃至决策了上海这一典型沿海都市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对于金融、经济、工业、教育、社区建设等大都市发展、改革的方方面面十分熟悉,被誉为不务空谈的实干型官员,他亦自陈“解放思想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和其他同侪相比,因在上海的丰富改革经验,他还被认为更具开放思维和国际视野,也更有现代意识和区域整合统筹的眼光。
乃至有人评价,韩正此类官员,就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根本原因,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贡献于斯,完整经历改革开放,对超大型都市的优势、问题和挑战了如指掌。身处改革的最前沿,既知封闭之苦,亦明纵容之祸,能够权衡利弊,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自贸区——韩正的政绩
也许这些特质并不是每一个海派官员都具有,但近15年在上海主政的经验,政绩斐然,入常后又被委以重任,足证韩正有其过人之处。
根据《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为30,133.86亿元(1人民币约为0.16美元),比上年增长6.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GDP为12.46万元,首次突破12万元人民币大关。上海是中国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 ,从2万亿跃升至3万亿,上海只用了五年时间,正是在韩正主政的5年。
这5年中共倡导的“创新发展”在上海得到贯彻,成效突出显现。如在诸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的吸引下。许多科技型企业扎根上海,正逐步成长为业界“独角兽”。
尤其是发展迅速的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底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后,发展至今已将近五年。据统计,五年来自贸区累积新注册企业5万户,外资企业占比2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274家,业务涉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7万家境内外企业,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自贸区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去年中共十九大会议召开期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有一个清晰的总结,自贸区建设,上海分了三步走: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为1.0版;2015年中央批准深化自贸试验区方案,是2.0版;2017年5月,中央深改组正式批准全面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是3.0版。
上海自贸区,分步探索、逐步深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开放型的市场营商环境。并且作为“先行者”,为中国其他各地成功树立了一个可复制的典范。
作为主持政务十多年的官员,上海能有这些成绩,与韩正的积极作为和周全思考不无关系。升任副总理后,其手中的资源更为丰富,之于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自然更添助益。
研究香港已久
对于韩正治港,很多疑惑在于,他似乎跟香港没有太多的交集。从公开报道来看,深耕上海的韩正的确很难和香港有什么联系,但这样的判断忽略了一个极重要维度。
实际上,尽管在外界看来,表面上韩正跟香港似乎交集甚少,但多维新闻了解到,韩正在沪主政多年,其实香港一直是他进行城市治理与发展的重要参照对象,外界认为韩正久居上海,对香港缺乏了解,恐怕是落了误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韩正便已与港商结缘,曾游说不少香港财团入驻上海,日后的发展中,也时可见香港模式的痕迹。在上海自贸区成立满四周时,韩正接受陆媒采访,还特别提到“沪港促进”,两地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他说香港是自由港,上海自贸区和香港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做成了,既利上海,也利香港,更利国家,是三赢”。他比较沪港差异,“香港是针对金融业,全开放的。我们自贸区主要还是针对服务企业的,也不是简单的离岸贸易,只是对企业提供便利化,改革现在不合理的制度,对企业提供更良好、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服务。所以不存在和香港的竞争,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借鉴香港的做法。”
检索可以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媒体关于韩正涉港言论报道中,“学习”“借鉴”是高频词,他曾把香港比喻为经验丰富的25岁青壮年,上海则是15岁的青少年,把这样的一位官员视为不熟悉港务,显然是误解。
治港模式 民生为根本
此外,正在有序酝酿的杭州湾大湾区,也为韩正治港带来帮助。这个在未来与粤港澳湾区将成为中国经济两个关键推力点的城市群,备受高层重视。去年上海和浙江省委举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座谈会,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都有出席座谈并就此讲话。
大湾区这种抱团发展、错位竞合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将是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一种主要路径,同时也极为考验官员的统筹调配、区域协同能力。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环杭州湾湾区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贸易制度层面,自上而下政策实施的阻碍较小,积攒了相对成熟的经验。
也正是因为对各种发展模式的深刻体认,使得韩正可能是当前政治局常委中最了解香港的,自然也就是主导港澳事务的不二人选——他既对内地经济发展有全面认识,亦对香港模式颇为了解,并且将二者的优势在上海发展及长三角区域联动中有效发挥。
遣韩正主管港澳事务,便是中共意在将上海的先进经验南下,尽速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统筹发展,帮助香港从目前行政治理能力不足,经济和民生都未达到期望水平等困境中脱出,于日趋极化、越来越敌对的政治局势之外,走出一种全新的治港模式。
这个新的模式,就是中共不再谋求强硬的政治治港,而是制定了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从以政治主导向以经济民生为主导过渡,从宏观的政治管制到具体的城市和经济治理过渡,故而主导港澳事务的官员也从政治意味浓重的国家副主席、人大委员长转至国务院,由副总理兼掌。这也有利于主掌者在宏观层面把握区域联动、城市竞合的状态,从而最优调动经济资源,使香港尽快融入内地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看到,这一新模式探索实际早在进行中,如评论者所指,“依法治港打击分裂主义、强化身份认同教育、中环西环工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高速铁路、港珠澳跨海大桥等”,这些措施的从无到有,凸显北京的治港思路正持续作用香港的各领域,悄然从过去的政治治港,转向经济治港、实务治港、融合治港。
而韩正的到来,显示中共的治港思路可能将向基层更加延展,以改善民生,解决香港民众亟需为切口,倒推陆港的政治互信,弱其政治特殊而振其经济互融,逐渐弥平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