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豪车买家都长啥样 造车新秀扎堆迎大考
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之下,新能源与自动驾驶成为了整个北京车展的关键词。借着汽车“新四化”的东风,造车新势力企业集体亮相于今年的北京车展。
蔚来、前途、威马、小鹏、云度、拜腾、爱驰、正道、新特、奇点、零跑等十余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纷纷带来了自己的全新产品。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外观造型,智能前卫的功能设计吸引了不少看客的围观。
不过,业内人士却对造车新势力企业一直保持着质疑。从最初对“PPT造车”的诟病,演变至如今对其资金供应、市场开拓的质疑,造车新势力企业一直在争议中成长。
在一片质疑声中,外资品牌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新对手的?借着北京车展的机会,汽车头条APP分别对宝马、英菲尼迪、戴姆勒等外资企业的外方大佬进行了深度交流,询问了他们对于在中国迅速成长起来的造车新势力企业的看法。
同一起跑线上的对手?
相比于国内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的普遍质疑,国外车企的高管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有着不同的看法。
兰博基尼汽车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地区执行总经理Francesco Scardaoni对目前中国市场上新兴的众多汽车企业的发展保持了乐观的态度。
他在接受汽车头条APP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市场,每天都在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品牌,他们选择用创新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很多新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科技,他们有些可能将会是很好的玩家,在游戏中能够脱颖而出,这就是市场的规律,如果你能存活下来就会是很好的事情。”
在Francesco Scardaoni看来,在中国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市场出现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大潮已经掌握了新的科技和新的造车理念。“中国制造的这些车企已经逐渐的追了上来,他们已经在提供很多新的科技,可能几年之后外资企业就要向中国企业学习了。”Francesco Scardaoni表示。
在众多新生的汽车品牌中,Francesco Scardaoni特别点赞了WEY品牌的设计,他表示:“在创新、设计等方面,我个人就很喜欢WEY的设计。”
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博士更是将造车新势力企业视为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
早在2017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蔡澈博士对汽车头条APP表示:“在未来电动车的竞技中,进入汽车制造的门槛不再需要131年内燃机技术的积累,有一些中国初创企业以及来自中国的资本都在关注电动车,未来我们相信这些企业更有机会与传统车企进行角逐。”
为了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时代下依然保持领先优势,戴姆勒推出了“瞰思未来”的战略。2022 年,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将推出超过 50 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其中将有超过 10 款纯电动车型,多款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以及搭载 48 伏智能电机的诸多车型。这意味着在未来5年之间内,奔驰品牌即将迎来一波史无前例的新能源产品大潮。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唐仕凯特也意识到:“如今汽车行业都处于转型期,目前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被打破。但这些变化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踩点汽车“新四化”浪潮
而华晨宝马和英菲尼迪高管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这波造车新势力企业浪潮之所以快速成长的原因——中国汽车市场上“新四化”带来的行业发展新机遇。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高翔表示:“这么多新品牌的出现完全出乎了大家的意料,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非常欢迎竞争对手的出现,因为大家都在朝一个方向去努力,可以共同把这样一个方兴未艾的市场做的更大。”
透过中国市场上造车新势力企业的快速成长,高翔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这不仅对造车新势力企业来说是利好,对宝马等传统车企而言依旧是一大发展机遇。
顺应中国新能源市场大潮,宝马也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宝马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非常深刻的研发准备,可谓厚积薄发。到2025年,宝马集团将推出25款新能源车,其中13款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来我们会在中国投放更多本土生产的新能源车型。”
此外,在生产供应体系上,宝马还在中国市场布局了华晨宝马新研发中心。至此,宝马已经在中国建成宝马集团在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基地。
高翔表示:“我们位于沈阳的生产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传统燃油车型和电动车型的共线生产可以保证我们对中国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即便未来这块蛋糕做的很大,竞争又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保持我们的先发优势,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与高翔一样,英菲尼迪主席及全球总裁罗兰•克鲁格(Roland Krueger)也看到了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
“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市场正在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很多新的车型、品牌进入到这个市场。我们时刻关注市场新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洞察消费需求、市场趋势的依据之一。英菲尼迪也将针对这些需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并积极导入中国市场。”罗兰•克鲁格对汽车头条APP表示。
总体而言,相比于中国汽车市场对造车新势力企业的“苛责”,外资品牌在面对倡导造车新概念的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态度相对宽容。
整体而言,相比于中国汽车市场对造车新势力企业的“苛责”,外资品牌在面对倡导造车新概念的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态度相对宽容。
他们在造车新势力企业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国新能源以及智能化发展的大势。造车新势力企业在中国火爆,更是印证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
可以明显感受到,对于汽车“新四化”时代下的竞争,拥有雄厚造车资本的外资企业都显得非常淡定,而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竞争。
毕竟,造车新势力企业如今刚刚从PPT阶段过度到量产阶段,获得与传统车企在北京车展同室操戈的机会。在北京车展上,造车新势力企业获得外资品牌竞争对手的关注仅仅是其造车长征路上的第一步,未来,他们即将进入残酷的市场淘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