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开播12年,中国真的大国崛起了吗?(组图)
2006年11月13日,一档名叫《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图源:豆瓣)
这部纪录片,从15世纪海洋时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如何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并在16世纪上半叶率先成为世界大国队列中的“一代目”;
到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快速发展经济,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和世界级强国;
再到美国如何迅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还走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线...
在这部12年前的九大国兴起史诗里,却没有中国。
但是12年的时间,能让很多事发生改变。
《大国崛起》讲述了九个大国是如何从15世纪走到二十世纪初,来到新世纪之初的2006年后,九大国的世界排名也已经刷新了好几遍。
在2006年之前,中国在世界的GDP排名几乎都在第五名后面徘徊,甚至跌出过前10。
在2006年的世界GDP前十国家名单里,中国也仅仅排在第四位。当时的日本,已经超过德国和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二强的国家。
美国在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后,其领先的位置就一直保持至今。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那段时期,自由竞争又使美国迎来了一段黄金年代。
二战可以算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这让它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尽管美国领跑第一的位置没有丝毫动摇,但2006年之后,中国的排名也可以说是高歌猛进了。
2017年,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12年前,中国的身影还未曾在《大国崛起》中出现,或许是那段时期的中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还不能位列大国之列吧。
那时的美国,也许也没有想过要跟中国打贸易战,因为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跟美国打贸易战。
因为当时的中国,不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上都不足以与美国抗衡。
然而12年后的美国,通过贸易战对中国进行层层“围堵”...
2018年10月24日,历时9年、消耗钢材50万吨、230万吨钢筋混凝土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有了这座大桥,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
(图源:百度百科)
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每天要避开4000艘海船,和1800多架航班的密集通行。除了这些“人为”的困难,他们还要抵抗台风和地震的挑战,同时更要兼顾环保要求。
这座大桥的顺利通车,也是在向世界宣布:中国早已不是12年前的那个中国。
(图源:百度百科)
不只是桥梁,在铁路和其他各方面,中国也正在用行动一步步证实着自己的实力。
央视2018年的纪录片《创新中国》就记下了这一切:
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项伟大工程的奇伟。
但少有人知道,在长城地下,有另一项精绝的工程正在进行。
穿过坚硬的花岗岩层,地下102米深处,工程人员要挖出一条12公里长的隧道,当今世界最大最深的地下高铁车站——八达岭长城站,就建在隧道里。
这个巨大的高铁站一共有三层,面积接近“辽宁”号航母甲板的两倍。通过首次被采用的大型特殊电梯,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将旅客直接送达八达岭长城的入口处。
上世纪初,京张铁路开始修建时,受当时的技术限制,遭遇了重重难关。不过好在当时有詹天佑主持,用巧夺天工的设计帮中国铁路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但是今天,当年的难题和技术上的窘迫早已成为历史。因为今天一次又一次工程奇迹在向世界证明着中国的实力,也一次次地突破人们的想象力。
12年前的中国,交通建设也许还在为“翻山”犯愁。今天,中国已经有了多条跨海大桥、跨海高速和跨海铁路。
除了道路建设,中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也正在努力地潜入海底更深处、飞上太空神秘之境。
2012年6月,试航员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出发,潜往海洋最深处——深度达11000米的马里亚纳大海沟。
经历6次沉浮后,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上人类载人深浅作业的最高纪录,并取回了丰富的海底样本。
(蛟龙号,图源:新华社)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许多年来,这句话激励着世界各地有太空梦的人不断向探索未知迈进,也激励着中国的航天不断向前发展。
2004年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完成了环绕月球探测和月面软着陆。而中国探月的下一个目标,是从月球上进行月面采样,获取月球土壤并带回地球。
(嫦娥四号外观设计构型)
这样的目标对中国航天来说,每一步都苦难重重,每一步都是挑战。但是科学家们从不言弃。
在北京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就在这里研制,工程师们不断测试着月球土壤钻取试验。
失败一次,那就进行下一次。失败一百次,那就进行第一百零一次。
从首次登月至今,全世界一共有12个人踏上过月球。但在另一个神奇的领域,到达的人类还不足12人。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25天后,中国向世界宣布:
坐落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天眼”,首次发现两颗脉冲星。
至此,南仁东先生为之奋斗了23年的射电望远镜,终于得到了最完美的回答。
中国新能源、中国桥梁、中国航天、中国电商、中国交通、中国超算,都正在刷新世界过去对中国的传统认知。
对空间和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是大国竞争的战略高地,因为这标志着国家的实力。
河北兴隆山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命名的望远镜,是当今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望远镜。每个晴朗的夜晚,这些望远镜都会打开穹顶,接收来自宇宙的光和信息。
这些望远镜的每一次曝光,就能获取到4000个天体的光谱。
要探取更多的宇宙奥妙,只有火箭能好奇心带出地球,带离大气层,去到外太空。
而能让火箭有此神力的,就是它的发动机。
(神七升空)
在中国西安,中国最先进的火箭发动机就在这里生产。
一台推力120吨级的发动机,使用高效清洁的液氧和煤油作为燃料,在70秒内,就能将80吨的重物送到珠穆朗玛峰上。
目前全世界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中国。
2017年5月5日,中国大陆第九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穹顶吊装顺利完成。
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
5年后的2022年,6台全部建成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每年将提供500亿千瓦时的电量,占福建省全年用电量的25%。
(华龙一号)
与此同时,在应对核泄漏威胁方面,中国的工程师们也在日夜奋斗着。
仅仅在华龙一号首堆开工的第一年,就使用了3万吨钢筋和13万立方米混凝土。华龙一号的内外两层安全壳,分别厚1.3米和1.8米,可以抵御大型飞机的撞击。
第三代核电技术因为安全高效,成为主流,但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而最核心的“秘密”,就在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是华龙一号内部8万立方米的自由容积,一旦发生意外,核泄露都将被最大限度限制在这道屏障内。
而在华龙一号的心脏位置,有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强大武器——非能动安全系统。
在华龙一号完全丧失外部动力的情况下,3个容量达3000吨的冷却水箱仅仅利用自然力,就可以争取到72小时的安全时间。
就是这至关重要的一点,让华龙一号成为当今世界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第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而当华龙一号投入发电后,也就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能和国际核电同台竞技。
而在中国的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在为拯救着全世界人的生命不懈努力着。
2015年10月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两名外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从一种常见的中草药黄花蒿中提取了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它成功压制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染病之一:疟疾。
这一发现,将被用以挽救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在诺奖领取台上说道: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而这些年来中国在各方面的探索和发展,也正在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礼物。
从2006年到现在,每一年都可以说是中国最困难的一年。
2006年,三峡大坝进入紧张的完工阶段,青藏铁路“七一”也要全线通车,同时还曝出“汉芯”造假风波;
2008年,这是中国人记忆最深刻的一年,这一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都深深刻在了一代人的脑海中;
2009年,全国多地爆发H1NI流感;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舰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碰撞... ...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此起彼伏的困难中逐渐成长。
2007年,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亚洲最大火箭长征五号首发;
2018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
... ...
如果将来会有《大国崛起》第二篇章,或许中国能在其中拥有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