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心缔造世界第四极 唯一忧虑香港“异心”(图)
自从2月19日北京正式对外宣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至今仍是舆论场热烈追逐的宠儿,热度丝毫不减。中共官方有意将之打造为继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全球三大湾区之后又一增长极,这一官方意志能否迅速实现,近年来被北京视为“麻烦制造者”的香港,其迅速摆脱内部纷争与“撕裂”成为关键变量。
相比全球三大黄金湾区,拥有7,000万人口、10万亿经济总量,加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日益崛起的强劲势头,规划在建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数量方面已经不遑多让,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高度一体的融合程度,这既包括经济产业方面的融合互补,也包括资金、人员的往来无阻。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路径
珠三角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消息对外公布后,在深圳蛇口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先导区研讨会”上,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博士一席讲话意味深长。
“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取代珠三角概念有两大原因,一是珠三角是外向型经济区,承担着世界工厂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具备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的条件;二是珠三角强调9+2,9和2是分开的,一国两制,而大湾区用一个共同的地理空间把11座城市融合在一起,更利于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所谓9+2,意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和澳门。相比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一国一制”下面的融合互通,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与中国内地广东9城存在着多层面的制度差异,这一融合本身就极为必要,同时也凸显了难度。
“一国两制”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过程中另一个被外界聚焦的难点是,谁来做湾区的龙头?世界前三大湾区没有一个是等体量多中心的,旧金山湾区以硅谷为中心,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东京和纽约的统治力也是压倒性的。
目前为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明显呈四强格局,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都极为强势。然而静水流深的是,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平衡发展,激烈竞争之后总会有胜出者。2018年GDP总量,深圳就已经无可争议超越香港。
深圳的高端制造业早已蔚为大观,生物技术有华大基因,它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工厂;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华为、中兴等世界500强企业;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比亚迪,其余的高科技公司还有大疆、迈瑞、腾讯等。
中国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曾将深圳的创新活力、广州的文化创意、香港的法制精神、澳门的娱乐休闲相提并论。而在创新方面,如果说自由的观念体系是创新的基础,不仅在珠三角,整个中国创新氛围最好的城市也非深圳莫属。
香港成关键变量
当然,对于“东方明珠”香港而言,深圳、广东以及整个中国大陆强势崛起,既带来竞争,同时也创造了空前与绝佳机遇。而香港最需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扬长避短,一是抓住机遇。
扬长避短方面,相比中国内地,香港在人员、人力资本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都不占优势,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在制造业方面与中国内地勉强竞争;香港的优势还是在服务贸易以及金融服务业方面。而在中国大陆经济体量日渐增大以及“一带一路”次第展开的大背景下,香港在服务贸易以及金融方面大有作为的空间极为广阔。
长期以来,全球三大湾区均已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多核格局城市群体系,这些湾区的核心城市逐渐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也分别形成了以“金融+服务”、“金融+科技”、“金融+产业”为特色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和发展模式。
而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体量、产业分布等方面,与全球大三湾区都存在共同特征,比如均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业占比均达80%以上,使得这三大湾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但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二三四”(即一个国家、两个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三套监管体系、多个监管主体”的特征。
继“沪港通”和“深港通”之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贸一体化,也为香港提供了绝佳空间。香港所需要的就是抓住机会。
近年来,随着港府在社会经济方面开拓进取有限,以及青年世代在香港民主与“一国两制”问题上过于激进,整个香港社会有陷入无穷无尽内耗与“撕裂”的趋势,这些都在无形之中遮住了香港的视野,从而在自怨自艾之中迷失了自我、丢掉了大好机会。
因而可以说,从港府到市民社会,整个香港态度的务实转变,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取得突飞猛进、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更是香港抓住中国崛起绝佳机遇、激流勇进谋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