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爆发 新冠肺炎名称再改 WHO在刻意回避中国吗(组图)
肆虐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正因为它国际化的“新名字”继续声名大噪:2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了“COVID-19”这一正式命名。
眼下,在西方世界,新冠肺炎已经因“武汉肺炎”、“武流感”(Wu Flu)等俗称而在社交网络等地呈现病毒式传播。“COVID-19”这个突如其来的新名字无疑让全球网民颇感陌生。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Ghebreyesus)博士表示,选择这一名称,是为了避免将此病毒与地域、动物或个人所关联,以便消除歧视。
鉴于1月12日时,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临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未提及“武汉”等特定地点。世卫组织现如今在肺炎命名中刻意消除歧视的考量,便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有意回避北京。
在某些西方观察家眼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左)已经因为其国籍等因素,几乎被视为中国的“傀儡”,即便实情恐怕并非如此。(新华社)
必须承认,COVID-19这个命名是直截了当的。
在这个合成词中,“CO”代表的是病毒的“冠状”(corona)特征,“VI”代表的是“病毒”(virus),“D”代表的是“疾病”(disease),19代表的是年份,即2019年。因此,新冠肺炎的这一命名就简单粗暴地展示了它作为2019年的冠状病毒引发疾病的身份。
WHO在SARS风波期间虽然就疾病命名问题绞尽脑汁,竭力避免让相关国家、地区背负污名,但百密一疏,香港特区还是因英文缩写与之形成了关联。(美联社)
的确,按照WHO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联合国内外系统组织商定的准则,当下为某种疾病命名可能会存在越来越多的避讳问题。除去易读且与疾病本身相关之外,它同样不能涉及具体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
从这一点来看,或许COVID-19这个新名字的确是某种“刻意回避”中国的表现。但就近十几年来的疾病命名情况来看,外界倒也不难发现,全球的科学家们也是在努力回避一切国家、组织,而非仅仅中国一地。
虽然全球的科学家们都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后的命名原则,但仍有些西方学者会暗自用“中国急性呼吸综合征”或者“东南亚呼吸综合征”之类的名字,私下称呼这种疾病。(美联社)
譬如在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于中国南方爆发后,世卫组织方面应对疫情的负责人就第一时间提出了“不希望新闻界或其他团体以带有侮辱性的名字来命名该传染病”的口号,并迅速以“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即“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的英文首字缩写来命名此病。
意外的是,SARS这一缩写与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的英文缩写,即SAR过于相近,在香港地区人士对此命名颇为抱怨之后,世卫组织也开始在此后的疾病命名活动中更为谨慎。
在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这一命名导致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国家大为不满之后,世卫组织在2015年的大会后最终确立了以中立姿态命名新传染病的政策。而这一“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的名称”,又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命名原则,就催生了COVID-19这个可以活用于下一次冠状病毒爆发风波的命名。
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的学名,即COVID-19可能并不会被媒体所轻易接受,它可能只会出现在学者的论文中。在华文世界,“武汉肺炎”仍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但总的来说,正如刚果不希望埃博拉病毒与之关联、香港不愿与非典扯上关系一样,武汉也同样不应成为恶性传染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