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封城第十三天:警钟何时能替代丧钟?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秋礼拜天。
悠然的二十一度和风,轻轻迎面吹来,使我多了几份舒畅和难得的心之清透。
门口这条名叫霍桑小街的两旁,每家每户花园里的花儿都盛开的那样淡定。金黄的菊花,雪白的山茶,娇黄的金花茶,粉紫的木槿,还有一粒粒成串的血色相思豆都静静地姹紫嫣红。依旧翠绿的是青青芳草,还有就是在等待变成火红的枫叶。
自然界的一切,仍是那么地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但在秋水长天下的悉尼人呢,似乎比那些花儿更加从容不迫,从容得让人有点害怕。
邻居Allen一家正从车顶上卸下冲浪板,他们远远地看见我走来,就朝我挥手问好。走到离他们还有三米的地方,他家十岁的小男孩 George 就嚷着对我说:
“Jennifer,今早我们玩得好开心,但只是一会儿,警察就来了,把我们赶走了。” George 带着有点不舍的眼神对我说。
“我们去了Manly Beach,想不到今天去的人还是那么多。”Allen补充道。
我只能对他们笑笑,然后无奈地摇摇头,走开。
疫情笼罩,大批澳人却似乎没当回事,仍聚集在海滩晒日光浴、冲浪和玩耍。澳大利亚人对于水的热情实在太难以浇灭了。
悉尼东部地区几个著名的海滩两个星期前因为人太多而关闭,他们就涌向北面和南面。刚看了七号台的晚间新闻,今天无论是北面的曼利,还有南面的科罗娜海滩,甚至是我最喜欢的、平常几乎很少人的 Balmoral 海滩都有人群聚集。有的不仅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并且公然无视社交距离规则,似乎根本感觉不到疫情的严重性。他们都像是在享受假期,对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
政府出台的社交限制的罚款令条,似乎也没被吓倒他们。似乎宁愿染上病毒,他们也克制不住自己去沙滩玩水的愿望。
他们难道不知道,Bondi海滩所属的Weverly 地区,已成悉尼第一重灾区,这难道和当初海滩上聚集的人群没有关系吗?
海滩确实是澳人DNA的一部分,但在新冠疫情下,生命又重几何?
今天,看到羽露也在微信上留言说,她工作的家具城,人也不少。
警钟何时能替代丧钟?
今天,澳大利亚联邦首席卫生官布兰登·墨菲(Brendan Murphy)表示,过去24小时新增病例为139例,超过2000人康复,33人要使用呼吸机,34人死亡。
悉尼所在的新洲,新增确诊病例87例,总病例数达到2580例。新增四例死亡病例,使死亡病例增至16例。新增四例中三例为从“红宝石公主”(Ruby Princess)号邮轮下船的乘客。
目前,害人的“红宝石公主”号邮轮仍然停泊在悉尼外海。政府将刑事起诉船长谎报当初船上发生的疫情。
一个重要信息是,新州卫生部长布莱德·哈扎尔德(Brad Hazzard)表示,确诊病例中四分之一在29岁以下,他呼吁年轻人要十分重视防范。
目前有39人在重症监护室,23人要上呼吸机。
哈扎尔德也强烈谴责那些在复活节假期前外出旅游的人,他说在新州北部、中部和南部海滩都出现大量游客。他说他明白澳大利亚人喜欢对当局的规定“嗤之以鼻”,但现在是人命关天的时候。
“别偷偷跑出去度假,别给大家带来危险。”
日子不知不觉已过了三个月。我和大多数在悉尼的华人一样,从一月底开始就被微信上每分每秒武汉的惨状震倒。也从一月份开始,宅家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在自己隔离自己,似乎让自己与整个外面的世界不相接触。
有时我的种种思绪,种种思考,同处于既纠缠又分离的状态。下午又阅读了几篇有关超政府组织“共济会”和“光明会”的文章。有研究说光明会存在已超过一万年了(当然一开始不是这个名字),其高层并不是人类,但它们控制了地球上的人类,而“共济会”则是它们的执行者。
共济会之所以为世人所知,主要是因为19世纪的一些学者把18世纪末欧美的许多革命运动归结为共济会的阴谋。在法国,共济会阴谋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arruel神甫,这个大革命时代的流亡者曾写过一部很厚的书:《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他指责策划大革命的是启蒙时代的哲人和共济会会员。很多启蒙思想家,包括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以及美国革命中的许多领袖人物,如华盛顿和富兰克林,都是共济会会员。
据说现在克格勃和红色政权也被“共济会”渗透了。
今天有一个美国人在网上发了一个半小时的视频,叙述新冠病毒和共济会的关系。虽然看了有点恐怖,也不一定是事实,但多了一个视角看世界。
每当自己的情绪受外界变化和恐惧、疲惫逐渐侵袭心灵时,我就会强迫自己静下来默默的祷告。
今晚,临睡前,又聆听了一遍上午Donna在教会做网上礼拜的领祷词。
心,又静了下来。
“衪使人安静。”
有衪,谁还能扰乱我的安宁平静。
作者简介
映霞,是一位著名澳籍华裔诗人,她的读者分布世界各地。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世纪出版集团联合出版过映霞的诗集《就这样静静地生活》和《十八个瞬间和一首思念的诗》,2019年复旦大学出版了她的第三本诗集《我只想透过你的爱来看世界》,并在上海国际书展首发。三本诗集出版后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欢,并很快销售一空。映霞一首首至真至爱的诗歌,在读者的心中涌起了许多感动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