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表情包泛滥的背后:别让“软色情”毁掉我们的孩子(组图)
你是不是也在无意中看过、使用过这些“萌趣”表情包?
前几天,一条网友吐槽儿童软色情表情包的新闻引发热议。
不止因为照片主角为儿童,侵犯了儿童的人格权。更严重的是,这些网络上悄然流行的儿童照片,被附上了有性暗示的文字,变成有特定意义的表情包。
软色情的“软”在于,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性器官和性行为的动词,但是充满了有性暗示、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的话语,如“我馋你的身子好久了”“想把你压在床上”。这些表情包的介绍中,也不乏“撩妹/撩汉/开车/套路”等字眼。
震惊过后,家长们的反应更多是气愤。
即便表情包早已成为今天不可或缺的社交语言之一,但大部分不了解网络流行语、社交平台的家长可能根本想象不到:
相比身体上的性侵行为、明面上的色情片,这种软色情图片对自家孩子的危害更为深远、且不可预测。
“儿童软色情表情包”背后,其实潜藏着一条规模不小的灰色产业链,少则不到10元即可打包上百张表情包,多则网络私聊“订制”照片、文字甚至音视频。
要知道,可爱绝不是恶俗的遮羞布。面对防不胜防的色情陷阱,我们有必要拒绝“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爱与尊重。
01
灰色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
有需求就有买卖,买卖背后,自然离不开儿童照片的提供方。
可能我们看过的儿童表情包基本都是极少数的“网红儿童”,比如“假笑男孩”Gavin、印尼小胖子tatan、韩国的宋家三胞胎、小女孩权律二等等。
他们或因为搞怪动作,或因治愈的笑容而走红,在全网收获了众多成年人粉丝。
(韩国小女孩权律二)
大家最熟知的可能是假笑男孩Gavin Thomas。
他不到三岁时,因为舅舅的一段恶搞视频爆红,各种广告、代言接到手软,几年来在中国逛故宫、参加微博盛典、和服装品牌合作,这大概是网络时代的一大奇观。
但“儿童网红”走红背后,对照片的修改、传播却不是当事人可以控制的。
很多时候,我们出于好玩、分享的心态,把孩子的影像发布在朋友圈、甚至是公开范围更大的短视频平台。
但我们可能忽略了,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知名度小不代表没有泄露儿童隐私的风险,晒娃有风险,晒娃需谨慎!有些人还可能因为孩子“受欢迎”,越发地把孩子当成吸粉、变现的工具。
在某些社交、电商平台上,有各种“萌娃”表情包集合。
要么是点赞、私聊即可获得,随后才发现表情包中夹杂着众多微商广告;要么是统一打包出售,两三元就能买到几位网红小女孩的“套路”表情包。
(电商平台截图)
不少使用者更是在新闻底部评论说“这没啥大不了的吧”“不爱看就别用”。
殊不知,当我们对这种“可爱”、有暗示语言的表情包习以为常,随之而来的就是“群体麻痹。
除了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在网页小弹窗、社交平台的信息流广告,青少年可以轻易地接触一些H漫、网文和剪辑的短视频。这些载体都在以不同程度的“擦边球”形式传递色情、暴力、价值观不正确的信息。
今天的孩子远比上一代人早熟,超过30%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了互联网。因此可能在青春期前,他们就有了对性的懵懂认知,出于好奇涉猎了各种软色情内容。
那些认为发发儿童表情包无伤大雅的成年人,恰恰忽视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你的每一次决定都在支持你想要的未来。我们的孩子身处的网络环境,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根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全国46.0%的未成年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其中,淫秽色情内容占比20.6%,排名第二。
另一项调查显示,71%的青少年向爸爸妈妈隐瞒自己的上网行为;10个男孩有9个在18岁前接触色情片;10个女孩有6个在18岁前接触色情片;15%的男孩和9%的女孩看过儿童色情片。
即便他们看的只是打擦边球的限制级动画,我们也需要明确,有些动画是不适合孩子看的。
最初在日本,动画片没有便利的网络播出渠道,更多的是依靠电视首播。而错过首播的观众只能通过光盘、网络观看,从而让孩子有途径接触一些“深夜时段”的动画。
因此,设立播出时段并不能完全杜绝未成年人观看这些作品。至于孩子在看的视频内容到底适不适合他们的年龄,也需要家长多了解、和孩子沟通。
02
过早接触软色情,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软色情就像软毒品,看似无毒,却给孩子编制了一个虚幻、色彩斑斓的虚拟世界。
从三两次传播开玩笑的表情包,到无意接触却让人深陷其中的网文、视频,你可能难以想象,身边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会在网络上通过文字、照片、语音等形式,和互不相识的人发生边缘性行为。
比如很多社交软件上,层出不穷的磕炮、文爱、福利姬。
软色情不仅活跃在小众圈子,甚至引发了不良风气:
有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孩子为了赚点“零花钱”,催生灰色交易,并引以为“时髦”“自力更生”。一次次小红包、小礼物可能金额不大,却极大满足了青春期孩子的虚荣心。
磕炮:又称kp/kpp/磕泡泡,指的是通过语音形式描述幻想的性行为。
文爱:指的是利用文字来进行“性爱聊天”,通常还会进行角色扮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福利姬:在网络上以个人身体的大尺度照片、视频换取金钱的人。有人遭遇不幸童年和家庭,误入歧途,有人贪图名利,享受快速赚钱和受粉丝追捧的感觉。
以及在某些音频平台,还有不法分子打着“动漫同好交流”的幌子,教未成年人如何磕炮、文爱,甚至在“教程”末尾,还会引导听众联系自己,进行“实践”。
(图源:南方都市报)
事实上,种种儿童软色情都是变相的性引诱,让网络变成不法分子的性侵“狩猎场”。
从发红包、赠送游戏装备到私聊要求拍“裸照”、视频,再到约线下见面,从线上性引诱到线下性侵害,不法分子一步步设套,将魔爪伸向未成年人。
一切孩子以为的“被理解”“陪伴感”,甚至赚钱的轻松,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2018年,一位母亲发文质控一位15岁的B站up主引诱她10岁的女儿“文爱”:
“孩子就在我眼皮底下玩手机,但我没想到她正在遭受陌生人的言语猥亵。”
事情起因是有一天,这位妈妈发现女儿最近很不对劲,总是在她半夜睡着后偷拿她手机玩,早晨醒来手机在女儿枕边。半个月后,女儿要去上学,不愿意把手机还给妈妈,她只好翻了女儿的QQ。
(图源网络)
这一看,让她十分气愤,一位15岁的初中生和女儿在QQ里老公老婆喊得火热就算了,女儿刚进入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很正常。
但是,“这个男生居然让女儿学文爱,陪他玩白丝袜女装的情节”。甚至在这位妈妈把事情曝光到网络后,诱导她女儿以离家出走和自杀为由相逼。
即便这件事最后以up主道歉、封号结束,妈妈承担着女儿的敌意与不信任,但相比女孩日后才悔恨不已,越早抽身越有可能结束潜在的噩梦。
由于网络的无门槛,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都潜藏着类似的社区、群聊,“资助女学生”“收05后义女”等有偿征友的帖子并不鲜见,逐渐向低幼儿童渗透。
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感到孤独、不被理解,软色情内容和社区可能或多或少为他们弥补了社交需求,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少数人可能在网友的鼓励下重拾生活的勇气;
另一方面,不法分子针对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先打感情牌,再以小恩小惠利诱,更多是通过软色情达到欺骗与获利的目的。
中国《刑法》规定: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幼女(包括卖淫的幼女),以强奸罪论处,从重处罚。未成年女孩若不是自愿,对方可能涉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儿童罪。
如未经同意私下传播视频、音频,对未成年人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涉嫌侵犯名誉权。
然而法律始终是底线,出事了再惩戒只能起到兜底作用,现实中更多孩子被侵害和扭曲的心灵难以受到弥补。
一旦不法分子诱骗他们拍下暴露图片和视频后,再以“不听话就发给你家人同学看”为由恐吓,继续“性交易”。
对于社会经验浅、缺钱、情感需求常被忽视的未成年人,他们难以反抗,甚至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落入精神控制的魔爪。
03
性教育不止是孩子需要,也不止关乎性
2020年10月,性教育被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面对层出不穷的软色情、性侵陷阱,和孩子大方谈“性”,永远不嫌晚。
作为父母,越是涉及这种“敏感话题”,越应该和孩子们建立平等的对话,而不是等到发现孩子深陷软色情、偷看色情片,甚至发生意外后,才慌忙求助。
首先,孩子有好奇心是正常的,性教育越早越好。
美国的研究机构做了一项统计——如果不提前做好性教育,美国每年出生的50万婴儿,在成年之前都会被性侵,而且,受侵犯的孩子平均年龄是9岁。
从近年来不绝于耳的“狼师”“熟人作案”可知,年龄与亲疏与否从来不是坏人挑选犯罪对象的理由。
而且现在的孩子远比我们这一代早熟,当他们在不经意间从网络上、同学间接触了性相关的信息,总会充满好奇。
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身体发育、生理性别的差异,更应该教他们明确亲密行为与侵犯行为的界限。因为“你嫌性教育太早,但坏人不会嫌孩子太小”。
美国的教育机构——How To Tell Your Child 还制作了一部儿童安全教育动画片,只有7分多钟,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既教给孩子辨别坏人、保护身体的知识,同时保护了孩子的天真和美好。这部妙趣横生的动画把性安全教育做到了极致。
这部动画片会教孩子认识五大警报区,包括 See Alert(视觉警告)、Talk Alert(言语警告)、Touch Alert(触碰警告)、Alone Alert(独处警告)和Hold Alert(拥抱警告)。
其次,情色片并非现实,也并非性教育,孩子早期对两性的认识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
当孩子沉迷于来源不明的情色片、与陌生人的“教学”对话,他们很可能并没有认识到健康的、相互尊重的情感——甚至了解的是错误、危害身体的性行为过程。
因此如果孩子想要了解更多性教育内容,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与父母交流,或是从正规科普网站、科普图书获取相关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谈性色变”的家长比孩子更需要接受性教育。因为一旦孩子分不清情色片与现实的差异,容易不知不觉就把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的价值观带到现实,酿成大错。
最后,教孩子远离尝试控制他/她的人。
从性侵“养女”事件到被男友逼死的北大包丽等事件,无论舆论真实性如何,不可否认此类事件让情感控制为更多人所知。
透过性教育,父母和孩子聊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保护,更是心理上的自卫,关乎每个人的身体自主权和人格独立性。
当孩子在讨论中,发展出自己对情感的健康态度,建立起自己对身体界线和身体自主的自信,才能发展出拒绝别人侵犯的勇气和能力,真正远离性骚扰和性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