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他们都是怎么过年的?(组图)
经常听说,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如何才能更好的体会呢?从香港的假期就可以看到,有西式的复活节,有中式的清明节;有西式的圣诞节,有中式的佛诞节。
在香港还有一个传统但没有假期的节日,叫冬至日。每到冬至,不少公司会让员工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回家团圆过个冬至节,所以在香港,冬至大过年!
因为过年的香港,只有四天假期,大部分人都会想方设法加上周日,加上自己公休,拉长一点假期,外出旅游,所以在香港的农历新年,其实游客比本地人还多,所以香港人很珍惜冬至日这一天,吃饭了,就等过年了,春节就好好放假去玩了。
不管是冬至还是春节,香港人的餐桌上肯定会有“煲汤”,所以,每到中式节日前,上环的“海味街”特别热闹。
而今年疫情下,香港人都留港过年,于是“海味街”更加热闹。大大的彩色纸牌广告放在门口,原汁原味展现着50年代就有的中式风格。
上面写“益街坊”,意思就是“特价甩卖给街坊邻居”,不买吃亏了!
过年前,家里不贴个“喜气洋洋”的好意头怎行?
但现在这种店在香港也越来越不好做,在拍摄的时候,店主对一位“熟客”在聊着天。
不好做的原因并不是香港人不喜欢贴春联,而是因为淘宝近年在香港盛行,很多人直接从淘宝购买,送货到家楼下的自取柜。
经过一家老店,忍不住说说典故,合德是店名,故衣就是典当的衣服。
60年代,台湾 ,那边很缺日用品和衣物,所以香港有代加工衣服,用别人典当的衣服,经过加工后会运往台湾 赚取中间差价十分丰厚,现在故衣店已近绝迹,剩下这个牌子。
切着火腿的店家,到处可见。
海味街在上环,这里的店家大多数是潮汕人跟福建人,然后才是广府人跟客家人。
熙熙攘攘,走在街头,那叫你喘不过气来。
随便一家店的历史都很久,例如这家开业50年的同昌。
西环的街头,送货的小哥。
这家德成海味已经开了60年,一甲子了。
既然是中式节日,怎么少得了庙宇道馆的香火鼎盛?
烧卷香是香港庙宇的一个特色,这里是文武庙,红色牌子写孩子名字,“学业进步,一切顺利,平平安安”等祝福的语言。
到了中环石板街,外国人,中国人,都在看着春节的挂饰。
在香港,春节不仅仅是华人的节日,老外同样兴奋,不少都住了几十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跟卖春联的阿婆相互砍价,十分有趣!
这里以前就是如此浓郁的春节氛围。有西式的街道,有中式的街名,并不违和的共同存在一百多年。那边是英国公爵的威灵顿街,这边是出自诗经的九如坊。
来到这里,作为纯玩导游的我,又要忍不住讲讲历史了。
19世纪初,中环住了一位鸦片商人,大老婆叫“阿和”,小老婆叫“阿安”,结果小老婆先生了个儿子,富商开心啦!送了条巷子给她,以她名字在前,大老婆名字在后,叫“安和里”。
后来,大老婆也生了个儿子,于是这个商人又买了一条巷子给大老婆,这下名字反过来了,叫和安里”,一百多年来,就一直在中环到现在。
无论是安和里,还是和安里,华人的命运跟这座城市紧紧相连在一起,不管是春节前的氛围,还是过年的快乐,和和气气,平平安安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华人的香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