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讳言“放开”二字,恐不利于中国走出疫情困境(组图)
由于新冠病毒已经在全球与人类共存,对仍在持续「动态清零」的中国而言,正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不放开肯定行不通,当今世界,任何人都无法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起来,也不可能永远处于战时状态,经历三年高强度疫情防控,中国经济民生与国民忍耐情绪已经到了临界值,此前防疫成功的自信在快速流失,不少地方民怨沸腾。
但是只要打开国门,只要与外界有人员与物资交流,以病毒的高传染性,它就会传播进入并形成传染压力。
一名戴着口罩的北京男子在住宅楼附近的冠状病毒检测点排队等候取咽拭子。(美联社照片/安迪黄)
所以,此前被「动态清零」保护得极好的中国人首先必须认清楚一个现实,放开与病毒共存是早晚的事,在这一终极归宿上,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其它西方国家没有任何差异。
不要因为现实残酷而不愿面对。既然一个结果必然要发生,那就勇敢去面对这个结果,想办法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勇于斗争的精神。
所以,中国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要拉压平感染曲线,防止疫情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将感染与重症病例控制在医疗资源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各方面实现最佳平衡,有掌握地逐步放松社会管控,直到社会完全适应。
要在新平衡下,通过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释放人力、财力、物力和社会活力空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生命健康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持社会活力,保持社会流动性,将社会总防疫成本维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
这才是现阶段维持「动态清零」的意义。
所以,官媒喉舌包括已经退休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这些天一直在宣扬「不要再喊『放开』了」,担心喊「放开」会产生社会焦虑,认为「放开」二字与刚刚通过二十条防控措施精神相违背,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令人质疑,是否有利于中国走出疫情困境更是要被打个问号。
环球时报社前总编辑胡锡进。(资料图片)
相反,官方应该认识到「放开」这个两个字的现实与长远意义,要鼓励人们更大胆地谈,更大声地喊才是一个更恰当的办法。
要鼓励人们认识到「放开」是方向,是未来,中国进行疫情防控的终极目的。
当然,怎么放开,怎么掌握好这个过程,怎么在放开的同时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是方法,是科学,是与病毒斗争的策略问题,是疾控专家和各级防疫部门的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这项工作做起来有挑战性,就忌讳谈「放开」这两个字。
为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达到放开标准,应该按照二十条要求,「引导客观认识我国防控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是基于病毒变异的特点,既是科学的更是必要的。」
不能再放任一些人或机构渲染夸张病毒威胁,再让一些个人或机构通过渲染对放开的恐惧获利。
事实上,经过多次变异的奥密克戎病毒早已不是原来的病毒,其毒性如何,即便中国官方不信任西方的数字,从这波席卷全国的疫情的重症率与死亡率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
广州越秀区青年志愿者在进行防疫和物质派送工作。(人民视觉)
之前,为巩固防疫和其它现实需要,内地各方面对病毒的宣传多侧重于在其影响如何严重的层面向社会大众渲染,使得社会面很多人对变异病毒缺乏了解,误认为与病毒共存的国家都还像当年印度一样死伤枕籍,美日欧等国家还生活在疫情的水深火热之中,民众感染后非死即伤。
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商榷,事实上世界其它国家的应对办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应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共同敌人的战斗中,只要是好的办法都值得肯定。
为消除此前这些做法产生的社会恐惧,各方面应尽快把确切情况完整介绍给大家,帮助社会在认识上转过弯来。
从认识转变到付诸行动需要时机,需要把握节奏,但是首先要有直面现实并建立科学认识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