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现在的新闻标题,“新闻学不存在了”?(组图)
近日,有一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名为“新闻学不存在了”的帖子,引发网友们讨论。
原帖内容如下图:
该博主这一说法主要是吐槽目前在新媒体平台上,“一惊一乍、毫无营养、猜不透就不告诉你型”标题。
小牛简单盘点了几类这种标题,大家看看是不是“耳熟能详”。
破亿型
单单把数字列上去也能成个标题?这些推送做到了。
单看标题小牛实在是不知道这个新闻是什么,是阅读量数据还是经济数据?是人口数据还是资金使用数据?
点进去小牛才知道,原来讲的是“五一档”票房。
其实,数字在标题中的使用本来是为了使新闻更具体、更有信息量,有时能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2000年3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关于“南方二号行动”的新闻,主要内容是:国家林业局当天在北京公布了“南方二号行动”的战果,在短短的15天时间里,森林公安干警收缴受保护的野生动物达4万多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16000只。
某日报为此新闻所作的标题是《南方二号行动战果触目惊心 野生动物保护形势仍然严峻》,而另一报纸的标题则是《南方二号行动公布战果 15天收缴野生动物4万只》。
显然,后者由于在标题中引用了数字,从而更突出反映了当时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的情形。数字的引用,比泛泛讲“形势严峻”更有说服力。
再反观前述新媒体新闻标题,对于信息量并无增益,反而玩起了“字越少、事儿越大”的梗。
这里是哪型
“这国”是哪国?这里是哪里?指示代词不清,让人一头雾水。
“地点”是消息的重要构成要素,与时间、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称消息“六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地点”能够成为消息“六要素”之一,说明其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
在新闻标题写作中,并不是一定要集齐六要素,而是着重突出某一个或几个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所以地点不见得必须写入标题。
什么时候地点可以省略或者隐藏?
1、对一些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人们能够判断出发生地,因而不必写明。
2、消息并无发生地点,或发生地点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因而无需写出。
3、一些“地点”,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不能直接点明。这就要求作者认真甄别,仔细对待。
而像前述案例,地点是六要素中的要素之一,写清楚新闻事件的发生地,能够增强消息的真实性,让读者觉得消息实实在在,可感可信。不适合模棱两可,故意卖关子。
重磅发布型
在这些“悬念拉满”的标题里,发布没有不重磅的,宣布没有不刚刚的。
开会不是新闻,会议内容与读者的关系是新闻;政策出台不是新闻,政策内容对读者的影响是新闻……
对于政策类报道,如何剔除空话套话、提炼出核心新闻点是对记者基本功的考验。
而前述案例,不仅没有告知读者核心信息,而且自成一派、乐此不疲,源源不断地生产一惊一乍式标题。为了制造悬念而制造悬念,甚至为了制造悬念而牺牲标题和新闻本身的质量,让读者点进去有种故弄玄虚、猜盲盒的感觉。
设悬有道
正确使用悬念技巧,小牛总结了几招。
1、反差设悬
在标题所要反映的新闻事实中寻找鲜明的反差,在标题中予以概括和表现,使之在相互比照中造成标题的悬念,以收到诱发受众强烈好奇心的功效。
例如:
(1)二十三个将军看望一个兵(反映解放军某团养猪场饲养员在平凡的岗位建奇功,竟引来多名将军考察学习,2012 年 12 月 4 日《解放军报》)
(2)腰缠万贯的穷支书 (反映一个村办企业固定资产数千万元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勤俭节约,2012 年 10 月 18 日《江西日报》)
2、跳跃设悬
所谓跳跃,是指造成标题词语意象的自然断裂,从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跨度,构成词语意象的跳跃空间。这种打破词语意象直线流动的造语方法,是使标题产生悬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调动起受众的关注心理和阅读热情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
(1)星期日夫妻 (2013 年 3 月 21 日《人民日报》)
(2)古墓新尸(2012 年 2 月 4 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将上述两题落笔摆龙门阵似地写成:“因忙于工作星期日才住在一起的夫妻”,“盗墓者葬身古墓中”,无疑若白开水一杯,平淡无味而难切人意。也正是由于两题词语意象的跳跃,才赋予标题以强烈的悬念,才能深深吸引受众。
3、跳脱设悬
跳脱,是指标题语言不是一气呵成地写下去,而是只写半句话提起线索或引出思路后,便突然中止,余下的用省略号来代替,以造成标题的悬念,激发受众一种期待心理,从而达到诱导其阅读正文的目的。
如:一位加籍华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前来求医,4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引)
越秀区杂病院“杂”出名堂 (主)
(2013 年 2 月 15 日《羊城晚报》)
4、双关设悬
双关,是指一个词语或句子兼有两种意思,一是次要的字面意义,二是主要的言外之意,标题的双关用语,旨在引起受众由表入里联想到标题所暗示的言外之意。由于此种双关造语的外壳与内质间往往有一个曲折的跳跃空间,所以它也能赋予标题以悬念。
例如:
着了魔的教授 (2012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上题的“着了魔”除却人们通常理解的字面意义,其暗示意义为“迷恋魔芋 种植技术”。
标题语言简炼含蓄,极尽双关之妙,而悬念便产生于受众最初的一瞥之中,使之好奇心油然而生。
5、别解设悬
新闻标题词语的别解,即“换义别解”,是指在特定语境中,有意撇开一个词语的固定意义,临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以求标题表达新颖奇突。
例如:
干部要“五官端正” (2013 年 3 月 4 日《江西日报》)
“五官端正”一反长相的本义,而是指干部要有手不长、腿不懒、心不邪、嘴不馋、耳不偏的工作作风。
这种利用别解手法设置悬念,不仅能以词语的新奇变化吸引受众,而且巧妙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6、用歧设悬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用歧设悬,是指有意把影响题意理解的关键内容隐去,利用造成歧义来设置悬念,以吊起受众胃口,使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终读全文。
例如:
“小朋友”今年六十岁 (2011年1月10日《新民晚报》)
实指“《小朋友》杂志今年 创刊六十周年”。
利用悬念手法制作新闻标题,乍看给人以悬疑,最终却能引人深思,给人回味,既能增强标题吸引力,又能增强标题表现力、感染力。
期待更多高级的“悬念式标题”,而不仅仅是一惊一乍、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