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沦为“共享情人”,暴露了她们难以启齿的性欲(组图)
最近,不少中老年人的天塌了。
就在前些天,短视频领域的“顶流”,有“靳东2号”之称的网红——秀才,被封号了。
秀才是谁?
他是大妈们心中的爱豆top 1,是名符其实的“共享情人”。
虽然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艺和作品,但靠着捂嘴、舔唇、挑眉的动作,再配上一首《小妹妹送情郎》的BGM,秀才成了无数大妈心中的朱砂痣。
为什么我说他是“顶流”?
让我们来看看:
在秀才被封之前,他的抖音粉丝量一度高达1200多万。
就连勤勤恳恳营业了好几年的蔡某坤,抖音粉丝都不过1700万,说秀才是中老年界的“顶流”一点都不过分吧?
而仅仅只是靠和“秀才”合拍视频,一位名叫“才哥很帅”的博主,就疯狂吸粉19万,足见秀才的热度和影响力。
视频里的野生“顶流”,扮演的是一个能干农活还知冷知热的乡村精英人设。
脚踩小皮鞋,西装革履,梳着一丝不苟的三七分发型,常年流连于田野之间,一副儒雅书生派头,亲和力拉满。
再配上躲闪的羞涩眼神,和温声细语的捂嘴娇笑,对着屏幕来一句:
“爱你不是我的错,是你太美惹的祸!”
这样的明送秋波、这样的直白示爱,哪位阿姨、哪位奶奶看了听了不犯迷糊?
且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秀才的粉丝画像里,女性受众占比高达76%,都聚集在二三线以下的城市。
对于这些小县城的阿姨奶奶们来说,秀才的长相,四分像靳东,六分厅局风,可不就是妥妥的初代偶像再现嘛。
倘若再看过她们为了追捧秀才做出的疯狂举动,你一定会像我一样感慨:
中老年人追起星来,真是太生猛了!
大妈们为了秀才能有多疯狂?
为了展示自己深沉的爱,人到中年的大妈们争先恐后地在评论区嘘寒问暖。
写起土味情话押韵又直白,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年轻人:
没赶上直播还要特意来请假,言明是“家有喜事”:
更有甚者,哪怕孙子正躺在重症监护室里,也要忙里偷闲地赶来评论区打卡:
她们将情绪和生活,一股脑地倾诉给屏幕里这位素未谋面的好弟弟,试图在互动中寻找可望而不可求的情绪价值。
与此同时,大妈们为弟弟花起钱来,同样眼睛也不眨。
数据显示,仅8月16日一天,秀才和另一位博主一笑倾城的连麦PK,就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观摩。
直播间里,3000元的嘉年华、1000元的火箭接连不断。
据说秀才的榜一大姐一度为他狂刷三十多万。
有的大妈为了让弟弟能赢,连儿子的首付钱都掏了出来,丈夫气的和她离了婚,最后落了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还有一些大妈不再只满足于线上互动,直接开启线下狂追。
今年五月,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独自乘坐火车跨越一千多公里,只为了见见自己心中的男神秀才。
事情曝光后,面对凑热闹的看客和轻浮的嘲讽,这位七旬老太太认真反问:
“怎么,上岁数就不兴见网友啦?”
很难想象,在信息时代,这群大众认知里已经逐渐被互联网遗弃的老一代人,仍能为了心中的感情,跋山涉水走出家门,成为“网络缘分一线牵”的一员。
这一幕,荒诞,又似曾相识。
几年前,“假靳东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中老年女粉丝曾因为网恋上当受骗。
直到两个月前,上海还有人报案,说自己的母亲因为进了“假靳东”的应援粉丝团,被诈骗了二十多万。
无论是看得见的秀才,还是看不见的假靳东,哪怕打假新闻层出不穷,哪怕套路千篇一律,可大妈们仍然再而三地上当。
为何会如此?
一桩桩引人发笑的事件背后,实则埋尽中年女性无处安放的寂寞,和有口难言的悲哀。
幸芦音老师是“假靳东事件”受害者的心理治疗师,她对于受骗女性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精辟总结:
“人缺乏什么就向往什么。”
“就像在沙漠里面走了很久很久,一滴水马上可以让人神魂颠倒。”
上当受骗的中老年女性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里,社会更强调女性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的工具化价值。
她们被要求奉献自我,扮演好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角色,却从来没有人教导她们该如何做自己。
这种现象在农村女性身上更常见,她们早早地进入家庭,没有独立的事业和交际圈,对于“爱”的渴望总是被无情忽视和抹杀。
当子女长大离家、丈夫也对她们没有更多的要求之后,她们的工具价值慢慢消失。
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空虚的生活,和被长久压抑后猛然爆发的情感需求。
黄月是爱上“靳东”的女性之一,六十多岁,有退休金有空闲时间,丈夫孩子在身边。
她和丈夫彭忠明经介绍结婚,没有恋爱,也没有婚礼。
丈夫一辈子没给她买过什么礼物,她也对丈夫没有过任何奢望,40年的漫长婚姻,黄月一秒也没体验过“被爱的感觉”。
别说爱情,提起丈夫时,黄月甚至对耽误了自己一生的彭忠明,流露出了恨意:
“我恨他。”
所以,当屏幕里的假靳东热情地夸赞她的美丽、不间断地关心她的身体状况时,黄月沦陷了。
悲苦的一生和心头那一点亮光,让没受过什么教育的黄月,也能说出“你是天上的星星”这样的情话。
哪怕东窗事发,“靳东梦碎”,她也依然表示自己会坚持等下去:
“我想勇敢地活一次,哪怕是死。”
黄月是所有喜欢“秀才”和“假靳东”的中老年粉丝群体缩影。
这些女性用近乎隐忍的姿态,完成了结婚、生子、育儿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在自我约束中走过大半生,跌跌撞撞到晚年。
现在,被时代浪花逐渐拍落的她们,急于为来自家庭的压力,找到抒发的出口。
我们该做的,是看见她们的需求,解决她们的无声困境。
而非在面对她们的笨拙不安时,做一个幸灾乐祸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