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1.7°C-9.7°C
澳元 : 人民币=4.81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6天前 来源: 最人物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王家卫镜头下的《繁花》如梦似幻,他与这本小说一见如故,很多上海人在其中想到自己的往事,沪上弄潮儿女们的传奇故事,道尽一个时代的情与义。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

剧中南京路上的沪联商厦,是生意人往来最多的名利场,它的原型便是现在的永安百货。

“仿佛在说太阳从此以后可以不再来临,让它照明大地似的。”

永安百货是上海滩金钱与时髦的象征,后来创此的郭氏家族,几乎都移居国外,唯独四小姐郭婉莹坚持留在国内。

出身、美貌、金钱、才气与情史,仿佛是建构起一位旧时名媛的必备故事情节。

这些,郭婉莹都拥有。

她最初的名字叫戴西,直到中学里要好的同学,提到当时北平走红作家谢婉莹的名字,她终于拥有一个正式的中国名字。

日后,在北平见到谢冰心的时候,冰心对她说:“你和我同名。”

自此,戴西成为郭婉莹,在旁人看来,她总是能轻易就遂了心愿。

谁都没有想到在时代的巨变下,当郭婉莹用弹莫扎特的手在寒冬打扫公共厕所时,站在菜市场叫卖咸鸭蛋时,精神上被百般羞辱的时候,她能好好地活下来。

郭婉莹用真实的生命体验,告知后人,何谓最后的贵族,她有资格轻描淡写。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3

上海永安百货四小姐郭婉莹的故事,是最后贵族的另一种活法,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人。

1998年的寻常一天,郭婉莹用苍老的手,反复抚摸一张泛黄照片上过周岁生日的自己:“这是我女儿吧?我真的不能相信这是我的周岁照片。”

88年前,在悉尼的照相馆,她穿着洁白蕾丝花边的连衣裙,身边站着她的父母。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4

在悉尼,父母带戴西到照相馆拍的周岁照

她的父亲郭标,从广东中山县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靠做水果生意发家,成为华人富商,在悉尼买下一幢别墅就此定居。

那是一个种满不同种类玫瑰的豪华庄园,空气中全是香气。家里的佣人全部是澳大利亚人,吃的也都是西式餐食。

四小姐一直是父亲郭标最宠爱的小女儿,他给女儿起名为Daisy(戴西),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

1914年,郭标创办《民国报》。

次年,应孙中山邀请,郭标带着家眷回国振兴民族经济,6岁的戴西与家人安家上海,住在利西路的庄园。

在自身资金雄厚、头脑聪明与时代的加持下,郭标在上海创立的永安百货,卖的都是高档货,几乎都是舶来品,吸引到众多顾客。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5

曾经的永安百货

在这价值连城的地皮上,永安百货成为上海南京路中心的中心。

能在这里买一件衣服,对于当时的上海女孩来说,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情。

三十年代的《申报》,曾刊登过一则蛮有意思的片段:

“丈夫走进永安百货新装店,请求店伙帮个忙,把沿街橱窗内的时髦衣服暂时取下来,价格过于昂贵他支付不起,等一会他和太太会经过那家商店。”

1920年,戴西进入上海有名的贵族女校——中西女校读书,张爱玲、宋庆龄与宋美龄同样在此就读,往来无白丁。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6

1926年,郭婉莹(第一排左一)与中西女塾的好朋友

戴西在这里,有了正式的中文名——郭婉莹。

少女时期的郭婉莹,已经出落得美丽动人,气质优雅,各门成绩优越,追求者无数。

从中西女塾毕业后的女孩,有两条路:结婚或者到国外留学。

郭婉莹想要出国留学,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可是她的父亲不同意,还给女儿安排了一门亲事,与世交的富家子弟艾尔伯德订婚。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7

年轻时的郭婉莹

自小被教育要独立自强的郭婉莹,很快在北京发现了燕京大学,她决定去北京继续求学,毅然解除了与艾尔伯德的婚约。

当时,艾尔伯德从美国回来,送给她玻璃丝袜:“这袜子真结实,穿一年都不坏。”他央求郭婉莹与自己结婚,并拿出一把枪威胁她,依然无果。

很多年以后,她说:“我不能嫁给一个和我谈丝袜结不结实的男人,太无趣。”

上海永安四小姐对抗门第婚姻的故事,在贵族圈被津津乐道,她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富家小姐,也成为拒绝命运摆布的第一人。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8

郭婉莹的燕京大学毕业证书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9

在燕京大学读心理系的郭婉莹,很快认识了林则徐的后代吴毓骧,他风趣幽默,到清华大学的留美预备部读书,后在清华大学教书,觉得无聊便辞职了。

这是一个风流倜傥,对生活抱着游戏态度的男人。

郭婉莹与吴毓骧都是追求志同道合,不把婚姻看成过饮食男女日子的人,他们相爱了。

可是这段姻缘不被郭家人看好,吴毓骧虽是名门之后,可到他这一脉,已是清贫门第。郭家是上海上流社会中的佼佼者,很多人认为他高攀了郭婉莹。

1934年春天,25岁的郭婉莹遵从自己内心,满心欢喜地嫁给了34岁的吴毓骧。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0

吴毓骧与郭婉莹

婚礼是在郭家的古老庄园举行的,摆了足足二百多桌宴请宾客。

桌上摆满国外定制的精致餐具与名贵鲜花,郭婉莹的嫁妆豪华到不可复制,每一处都彰显出郭家的尊贵与品味。

一片觥筹热闹中,身穿拖地丝绸旗袍,戴着珍珠耳环的郭婉莹美得不可方物,在场的宾客无不慨叹她的高贵气质,也认为这对璧人是天作之合。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1

婚礼当天的郭婉莹

两人恋爱、结婚,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背后却隐藏着巨大风险。

吴毓骧是一个无法满足于居家生活的男人,他生性风流,会让郭婉莹开心,却不会对她负起责任。

他是郭婉莹生活中的音乐,而不是粮食。

1943年,郭婉莹在医院难产,两天生不下孩子时,她的丈夫吴毓骧在俱乐部赌博到下半夜回家,完全不顾妻儿的安危。

这让郭婉莹独自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吴毓骧没有丝毫悔过之意,还出轨了一个寡妇。

令人痛心的是,这个寡妇曾是郭婉莹一家的熟人。

有一晚,丈夫又留宿在寡妇家中。郭婉莹没有大吵大闹,而是穿着旗袍化好妆敲了寡妇家的门:“我要找我的丈夫。”

她骨子里的骄傲,她的自矜,她自小受到的教育不允许自己做出任何有失身份的事情。

那一晚之后,吴毓骧再也没有去见过那个女人。

郭婉莹的内心不论有多伤心,都没有表现出来,她继续过着看似平静的日子,为丈夫做精致的早餐。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2

郭婉莹、吴毓骧一家人

婚姻的失败没有让郭婉莹一蹶不振,她与朋友海伦开了一家名为锦霓的服装店,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女子试装设计沙龙。

尽管曾接受过西式教育,但从中西女塾毕业后,郭婉莹终身只穿中式衣服,她创立锦霓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服装的美。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如同浮萍,日本人的战火逼近上海,锦霓被迫关门。

不久后,吴毓骧的工厂也被炸了,郭婉莹与吴毓骧锦衣玉食的生活,遭遇从未有过的打击。

失业后,吴毓骧开始投机倒把想挣快钱,却屡屡失败,还为此赔了不少钱。一家人眼看要交不起房租,郭婉莹不得不带着全家住到了娘家。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3

郭婉莹与兄妹合影

一时间,上海的上流圈子议论纷纷,永安百货四小姐终究还是嫁错了人,还要自己出去工作补贴家用。

真正惊心动魄的日子,还在后边。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4

抗战胜利后,战乱终于平息,郭婉莹一家总算可以安顿下来了。

丈夫吴毓骧开办了一家公司,生意越做越大,郭婉莹也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公司的英文秘书。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5

家中又出现了红木家具、昂贵银器,孩子们也拥有了外国的圣诞树与时髦玩具。

不惑之年的郭婉莹在那段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富足的少女时期。

她不知道的是,前方等待自己的是狂风暴雨。

新中国成立后,郭家一家老小都移居国外,只有郭婉莹坚持留下来。

彼时的永安百货千疮百孔,因为在新社会的氛围下,民众只认国营货。

街上的景象也发生了巨变,过往上海女性追捧的旗袍被换掉,整齐划一与朴素成为新风潮。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6

永安百货

郭婉莹与丈夫吴毓骧也融入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她不再穿美国产的玻璃丝袜,可吴毓骧高调得很,还是开着福特汽车去上班。

1957年,吴毓骧被“划右”,关进了监狱。

郭婉莹被送到资本家学习班改造,她脱掉旗袍,穿上长裤,每天被呵斥着拿锤子砸石头,到农场喂猪,盖房子,去青浦乡下挖鱼塘……曾经纤细的手满是血泡。

每天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煎熬程度可想而知。

郭婉莹为了生计来回奔波,早出晚归。后来,她的手已经变形,也没有自怨自艾:“我并没有觉得很痛,只是手指不再灵活了。”

四年后,吴毓骧病死在狱中,郭婉莹悲痛欲绝,她带着孩子到监狱见丈夫最后一面,为他处理了后事,却始终不肯在人前掉眼泪。

吴毓骧去世后,郭婉莹被法院告知需要替丈夫偿还14万元人民币罚款。

她知道,全家人还要靠自己养活,再难也不能倒下,郭婉莹总给自己鼓气,帮死去的丈夫还债。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7

郭婉莹与儿子

风雨继续摧残,命运的风浪,继续朝她袭来。

1966年,浩劫来了。寒冬腊月,郭婉莹与孩子被净身出门,家中所有财产包括衣物与首饰都被充公,她带着孩子住在屋顶漏雨的小屋里。

一年后,郭婉莹家人的骨灰也被人损毁,只因人们痛恨她的出身。

她被下放到崇明岛农村劳动,睡在满是粪便的鸭棚,每天扫厕所、刷马桶……

除了皮肉之苦,她还要遭受精神上的羞辱,郭婉莹经常被要求下跪,被人拿扫帚打头、辱骂。

因为是资本家大小姐这个身份,岛上的所有女人几乎都可以随意欺辱郭婉莹,甚至还有人污蔑她。

“我从前去永安公司买东西时,曾经亲眼见过那些售货小姐把一件件她想要的货品摆到她眼前,而她则坐在皮沙发上,一只手拿烟,一手端着茶,看中什么就点什么,而且从来不付钱。”

郭婉莹,始终不作任何解释。

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大家认为郭婉莹肯定熬不过去。她没有被炼狱般的生活摧毁,反而在磨难中依然保持体面与乐观,绝不向命运低头。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8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19

无依无靠的郭婉莹展望前路,从未心灰意冷,她仍然认真生活,有自己的精致和讲究。

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郭婉莹用被煤烟熏得乌黑的铝锅,做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没有微波炉,她就用铁丝烤吐司;没有茶具,用搪瓷缸子,她也可以享受一顿美好的下午茶。

曾经与“永安百货四小姐”有关的一切,玫瑰庄园、汽车、旗袍、圣诞树、银器餐具……像是做了一场梦。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0

1971年,郭婉莹终于从崇明岛农场回来,她被请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教所里的专业人员学英文。

这年,她已经62岁。

郭婉莹的脸上布满皱纹,她切身体会到了离散丧乱之苦。

多年来,好友汪孟立一直给予郭婉莹支持与鼓励,这个男人没有吴毓骧风趣,却足够踏实、有责任心,1976年,两人走到了一起。

他们一起旅行,彻夜长谈,过着平静又安宁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结婚第四年,汪孟立患了癌症,两年后就撒手人寰。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1

郭婉莹与汪孟立

自此,郭婉莹过起了独居生活。

儿女想接她到国外安度晚年,与年轻时的选择一样,她拒绝了:“我是中国人,这里才是我的家。”

郭婉莹靠每月36元的退休金生活,即便是在七十年代,也只够她买最简单的食物。

她早上不吃饭,中午到食堂吃一碗8分钱的阳春面。

旁人觉得曾经的郭家四小姐太惨了,她却觉得美好:

“阳春面那么香,那些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清汤上,热乎乎的一大碗。我总是全部吃光了,再坐一会儿,店堂里在冬天很暖和,然后再回到我的小屋子里去。”

她指的小屋子,是与邻居合用厕所的亭子间。

尽管自己过得拮据,郭婉莹在听说曾经家里的仆人需要钱治病时,她不惜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相机。

郭婉莹没有因为心碎,而变为一个刻薄的老人。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2

劫后余生的老同学聚会,她们买了蛋糕、煮了咖啡(左二为郭婉莹)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3

人生到了下半场,人们不再喊她郭小姐,而是称她为郭老师,她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1982年,73岁的郭婉莹回到原来劳动的农场,为青年学生教授英文,并以工作为荣,曾经受过的苦她从不提及。

她完全可以对时代和命运怨恨,但是她没有,那双眼睛永远明亮干净。

美国一档节目来到中国,想采访郭婉莹,被她拒绝了:

“我不喜欢把自己吃过的苦展览给外国人看,他们是想把我表现得越可怜越好,这样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得十全十美。”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4

1990年,81岁的郭婉莹回澳大利亚老家,想去看一看自己的根。

在纽约五大道咖啡馆,她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同学海伦。

两位老人喝着咖啡,一如五十多年前那个冬天的夜晚。上海解放前,海伦跟随家人出国定居。当年,郭婉莹本也可以选择离开,可她执意要留下来。

自此,两人的命运发生巨变。

曾经的郭婉莹,从小与家人住在庄园大房子里,向从彼得堡皇宫逃到上海的御厨点心师傅学做带馅儿的巧克力与糖渍樱桃,上贵族学校。

周边的人都为她鸣不平,想要代替生活补偿郭婉莹的失去。

总有人做了蛋糕,用锡纸精心包起来送到她家;总有人想带她出去吃饭,在餐厅小心看她吃什么菜式吃得多些,临走就再要一份打包,让她带回去晚上吃。

那是一种怜惜的情感,绝非同情。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5

老年的郭婉莹

86岁那年,郭婉莹与三个年轻女子一起到餐厅吃饭,只在一起走了几分钟,那三个女孩感到像是三个男子陪一个迷人的美女去餐馆,而不是三个女子陪一个老太太。

尽管已经是耄耋之年,郭婉莹仍然妆容精致,不会把一丝口红涂到牙齿上。她身穿中式旗袍与黑色鹿皮短靴子,腰背挺直,一头花白短发更显岁月之美。

不是取悦,而是礼貌。

有一次,郭婉莹到市场买东西,一位老先生希望和她交朋友。与朋友提起这件事时,她略带被冒犯的神情,像一个闺中女孩。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6

老年的郭婉莹

九十年代后期,很多人出于好奇,纷纷前来想要拜访这位“上海最后的贵族小姐”,郭婉莹一一拒绝了,她不愿再回忆过去。

来拜访她的人,带来了各种精美礼物,堆在门口,甚至有人给她送来钱,曾拥有无数荣华富贵的郭婉莹不解地问:

“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钞票?到处都在说钞票。我是有过的,后来又没有了,我真不觉得这钞票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彼时中国大地上普通人的消费欲望再次被点燃,消费主义时代已经到来。

上海南京路,在郭婉莹去世这年,被建成了步行街,入驻各大商店,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7

千禧年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之后,“永安百货”在特殊年代被废弃的名字,被重新启用。

如今上海的永安百货,早已不复当年风采,在网络电商时代到来后,更是成为旧物,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在当下年轻人看来,永安百货已成为类似“文化遗产”的存在。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8

如今上海的永安百货

可这些,郭婉莹都不在意了,包括曾属于她家族的永安百货。

生命眼看就要走到尽头,郭婉莹拍了一张工作时的照片,一头花白短发,戴着眼镜。

她说:“如果我去世了,我想用这张照片做遗像,它证明了我还在工作。”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29

老年的郭婉莹

晚年的郭婉莹总是记得在秋天的黄昏里,从窗外吹进来的是暖和的晚风。

她坐在用旧了的绿窗帘前,仰起脸来,半闭着眼睛,享受地对到家里做客的朋友说:"你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吗?这样甜蜜的香气。"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30

1998年,90岁的郭婉莹离开人世。

那是一个平常的秋天傍晚,在天色黑下来前,她闭上了眼睛。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郭婉莹都是体面的,她将自己洗漱干净,化上妆,把一头白发梳理整齐,静静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

她在生前签署志愿书,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且不留骨灰。

那天,红十字会的车子带着郭婉莹的身体最后一次经过上海熟悉的街区。

1915年,年幼的她跟随家人来到这里,那时她的名字叫戴西,她跟小朋友说:“爹爹要带我们全家到一家叫上海的餐馆里去吃饭。”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31

1920年代末,戴西全家坐在利西路的大房子前合影

上海不是郭婉莹出生的地方,也不是她的故乡,她却从未想过离开这里。

她的葬礼,在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里举行,葬礼上代替哀乐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郭婉莹穿着生前最爱的中式素黑色立领袄,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应该穿自己的衣服。

直到她去世,很多前来悼念的人才得知郭婉莹是幼年从海外回来的华侨。

因为她从来没有讲过。

名媛,已捐献遗体(组图) - 32

年轻时穿黑色立领旗袍的郭婉莹

这是郭婉莹人生的最后一个黄昏。

有当代作家形容她的一生:“敲开一个胡桃,被敲开时的惨烈和敲开后散发出的芬芳,是审美的人生。”

郭婉莹给后时代的女性,隔空带来了思考与力量,在如今的世界,究竟要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花开花落,上海最后的金枝玉叶,永不凋零。

部分参考资料:

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作家出版社,2009年

图片来源:网络、《上海的金枝玉叶》书籍照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吸血鬼贾斯明
吸血鬼贾斯明 6天前 回复
高贵的灵魂,不落下尘埃
徐俏俏求高分
徐俏俏求高分 6天前 回复
是不卑不吭的,是积极生活的,是乐观向上的时代的女性。一生无憾了。
黑荆棘小姐
黑荆棘小姐 6天前 回复
厉害,拿得起放得下。
ichigogogo
ichigogogo 6天前 回复
郭小姐这个容颜放在这个时代也是绝美
腹黑George君
腹黑George君 6天前 回复
骨子里的骄傲和与生俱来的气质,铸就了郭老师一生的从容与淡定。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