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02日 9.9°C-11.8°C
澳元 : 人民币=4.5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4个华人,统治了美国半导体半壁江山(组图)

1天前 来源: 正和岛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如果要挖掘全球的半导体行业,那么少不了华人的身影。

从张忠谋开创台积电代工模式到尹志尧引领中微半导体设备突破,华人群体始终是推动半导体技术演进的重要力量。

过去30年,伴随亚太地区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技术移民浪潮,一代代华人工程师在美国硅谷积淀起深厚的技术底蕴。

随着前段时间英特尔确定新CEO人选,美国四大半导体巨头均迎来了华人掌舵者。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站在美国半导体背后的4位华人。

4个华人,统治了美国半导体半壁江山(组图) - 1

01

65岁,“临危受命”英特尔

(英特尔CEO:陈立武)

3月18日,65岁的陈立武(Lip-Bu Tan)成为英特尔史上第一位华人CEO。

能被英特尔选中的人,注定不简单。他被称为“芯片界的巴菲特”,是美国科技圈人脉最广的人,还对中国半导体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4个华人,统治了美国半导体半壁江山(组图) - 2

1959年,陈立武出生于马来西亚,从小便跟着父母在新加坡生活。

年仅16岁的他就跳级考入南洋大学物理系,并用三年时间修完了本科学位。之后又取得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硕士学位和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7年,28岁的陈立武创立了华登国际,专注于早期阶段的技术投资。

华登(Walden)取自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陈立武曾经表示,他的目标与梭罗一致——“逆势而行,而不仅是追随潮流(Contrarian,rather than just following the trend)”。这也成为华登国际的投资哲学之一。

1993年,华登国际进入中国大陆,成为最早一批涉足国内创投市场的外资机构之一。

华登国际在中国风险投资界率先构建了系统的方法论,早期投资科龙、创维、小天鹅等制造业项目,收获颇丰。

后来又投资了很多芯片半导体企业,包括兆易创新、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矽力杰等,促进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塑。

作为中芯国际的创始股东,陈立武曾担任中芯国际董事超过15年,推动其科创板上市,为中芯国际发展贡献良多。

如今,华登国际已从刚开始的300万美元跃升至超过30亿美元的累计资本管理规模,其投资的500余家公司,超过120家是半导体行业。

正因此,陈立武被称为“芯片创投教父”。

2009年,陈立武进入Cadence担任董事会成员,后又因其出色表现被推举为Cadence的首席执行官。

Cadence Design Systems(楷登电子)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软件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半导体技术解决方案和设计服务供应商。

彼时,受金融危机冲击,Cadence股价全年狂跌90%,岌岌可危。

陈立武接手后,执掌Cadence近12年,到2022年卸任时,公司股价在其任期内涨幅高达3200%。

2022年,陈立武获得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颁发的罗伯特·N·诺伊斯奖,这也是半导体界的最高荣誉。

要说到与英特尔的缘分,2022年陈立武就加入英特尔董事会,助力监督代工业务。

但是,陈立武与前英特尔CEO基辛格在发展策略上,包括员工规模、代工策略和工作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看法,最终决定在2024年8月离任英特尔董事会。

直到今年3月12日,英特尔宣布任命陈立武为新CEO,英特尔57年迎来首位华人CEO。

而这次任命,陈立武可谓是“临危受命”。

2024财年,英特尔亏损约192亿美元。在“费城半导体指数”中,2024年英特尔是表现最差的股票,年内股价下挫60%,估值回到1990年代水平。

任命消息公布后,英特尔股价大涨超过15%,直接反映出投资者对陈立武领导能力的认可。

回看陈立武的经历,他的成功离不开这几点:

1. 技术创新与商业管理完美融合

在半导体行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商业管理则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陈立武既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又具备卓越的商业管理才能,这使他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卓越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陈立武强调“倾听客户需求”,在Cadence期间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重塑企业竞争力。

此外,他注重效率和务实作风,批评英特尔的官僚文化,主张裁员和优化管理结构。这表明他的领导风格强调执行力和效率,也是他被选中拯救英特尔的原因之一。

3.广泛的人脉与行业资源

2017年,分析公司Relationship Science将陈立武评为科技业人脉最广的高管,陈立武的权力分数达到满分100分。

作为华登国际创始人,他投资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等120余家半导体企业,并与台积电、英伟达等巨头保持紧密合作,这将为英特尔拓展客户和合作提供优势。

4. 战略眼光与资本运作能力

陈立武兼具工程师思维与投资人视角,擅长资本运作,对行业趋势有着敏锐判断。在英特尔,他提出聚焦AI和先进制程,推动技术路线图,这需要精准的战略布局和资金管理能力。

02

30岁创业,公司股价10年暴涨300倍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

相对于陈立武,黄仁勋的成长是典型的励志叙事。

4个华人,统治了美国半导体半壁江山(组图) - 3

1963年,黄仁勋出生于台湾台南,5岁时全家移居泰国,9岁时,他与哥哥被送往美国肯塔基州一所问题少年寄宿学校。

这段经历充满戏剧性:睡在爬满蟑螂的床铺、被年长学生霸凌、被迫打扫厕所,甚至学会抽烟和爬屋顶逃生。

然而,在逆境中他形成了坚韧不拔、街头斗士般的心态。他说:“这也许算是我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我永远不会主动挑事,但我也绝不会逃避任何事。”

1974年全家正式移民美国后,黄仁勋在俄勒冈州公立学校展现出惊人天赋——15岁获全美乒乓球青年组季军,16岁跳级考入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后又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83年,黄仁勋先后进入AMD、LSI Logic担任芯片设计师。

在LSI Logic,他从工程师转岗销售总监,既深入理解图形处理芯片(GPU)的技术瓶颈,又洞悉市场需求断层——当时的显卡仅支持2D图像,且与声卡、视频解码卡分立。

这段经历让他捕捉到两个核心矛盾:图形处理效率与计算机性能增长的失衡,以及硬件标准碎片化对开发者的束缚。

1993年,30岁的黄仁勋与两位好友共同创立了英伟达,专注于图形处理器研发。

1999年,英伟达发布了其首款游戏显卡——GeForce 256,这一产品的问世,标志着GPU(图形处理器)这一概念的诞生,其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能力彻底改写了图形处理规则。

2006年,又推出CUDA平台,将GPU从图形专用转向通用并行计算。

黄仁勋力排众议投入15年培育CUDA生态,甚至在2012年拒绝苹果收购提议,这种长期主义在AI时代迎来爆发:2012年AlexNet用CUDA加速训练神经网络,2022年ChatGPT用1万个英伟达的GPU进行训练。

而且英伟达的GPU显卡遭到科技大佬们的疯抢,连马斯克都感慨:“获取GPU比获取毒品要难得多”。

至此,英伟达完成从“游戏显卡商”到“AI基础设施供应商”的蜕变,成为全球AI算力的核心供应商,市值从2022年的300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3万亿美元,过去10年股价暴涨300倍。

在黄仁勋的带领下,英伟达不仅为AI研究提供算力支持,还积极布局自动驾驶、元宇宙、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英伟达的DRIVE平台为特斯拉、小鹏等车企提供技术支持;Omniverse平台助力虚拟世界的构建与协作;H100 GPU成为全球AI训练的首选硬件。

复盘黄仁勋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这几个方面:

1. 技术远见

早在1993年创立英伟达时,黄仁勋就预见到图形芯片的通用计算潜力。2006年,他力排众议推出CUDA平台,将GPU从游戏显卡转型为通用计算工具,为AI算力爆发奠定基础。这一决策曾被嘲笑为“疯狂”,但最终成为英伟达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核心引擎。

2012年,他观察到神经网络在GPU上的训练速度优势后,果断将公司重心转向AI芯片,这种技术嗅觉使英伟达抓住ChatGPT等大模型爆发的历史性机遇。

2. “光速决策”与扁平化组织

黄仁勋以“光速决策”著称,曾要求团队“周五决定转型AI芯片,周一全员切换赛道”。他推行扁平化管理,直接管理60名高管,并通过“每周五件事汇报”“白板会议”等机制打破官僚层级。这种风格使英伟达的研发周期比同行快3倍。

3. 硬核的领导风格

黄仁勋以“皮衣教主”的形象闻名,他的领导风格兼具技术极客的专注和商业领袖的果敢。他直言不讳、敢于冒险,被称为“硅谷最硬核的CEO”。

黄仁勋也以遵循不犯同样错误的原则而闻名,他永远在学习、思考和进步。

也许,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在他看来,他能从厕所清洁工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门老大的最大因素是,他愿意并且能够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时能够忍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

03

带领AMD走出泥潭,股价暴涨50倍

(AMD董事长:苏姿丰)

科技圈有这样一位神秘的女性,很多人亲切地称她为“苏妈”。

作为AMD(超威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她手腕强硬,硬刚英特尔、英伟达两大芯片巨头,让众多平民玩家用上了性价比最高的电脑。

她就是苏姿丰。

4个华人,统治了美国半导体半壁江山(组图) - 1

1969年,苏姿丰出生于台湾台南,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

与一般喜欢玩芭比娃娃的女生不一样,小时候的苏姿丰屋里堆满了各种电子玩具,她最喜欢的是“拆东西”。

14岁,苏姿丰考入以培养9位诺奖得主而闻名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高三时更是夺下了著名的“西屋科学天才奖”,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奖项,有着“少年诺贝尔奖”之称。

17岁,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气工程,这是公认最难的专业,但她认为最具挑战性。

1994年,24岁的苏姿丰博士毕业,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首位同时获得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华人。

1995年,苏姿丰加入IBM半导体研发中心,攻破了铜硅结合的壁垒,推动芯片性能提升20%,这项突破被《科学》杂志称为“半导体制造的量子跃迁”。

苏姿丰在IBM干了12年,从最初的一名研究员,一直做到了研发副总裁的位置,成了半导体领域的顶级专家。

这也是华人在IBM做到的最高职位。

2012年,苏姿丰受邀加入AMD接任CEO,当时这家创立于1969年的公司已濒临破产:连续五年亏损,股价跌破2美元,负债超20亿美元。

内部员工回忆:“办公楼的咖啡机都被抵押,连苏姿丰的办公室都堆满待售的库存芯片。”

面对董事会“转型手机芯片”的建议,苏姿丰力排众议:“AMD的基因在高性能计算,分散资源等于自杀。”她启动“三把火”战略:砍掉冗余业务线,聚焦Zen架构研发,押注开放生态。

2017年,蛰伏三年的Zen架构横空出世。这款采用台积电7nm工艺的处理器,以“每瓦性能比提升52%”的碾压性优势,让AMD的Ryzen系列成为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的宠儿。

2019年,AMD在服务器芯片市场的份额从0.8%飙升至10%,EPYC处理器拿下谷歌、亚马逊等云计算巨头的订单;2022年,AMD市值以1995.8亿美元首次超越英特尔,股价较苏姿丰上任时暴涨50倍。

2024年《时代》杂志将“年度CEO”颁给她时如此评价:“她证明了工程师思维与商业嗅觉可以完美融合——既能拆解最复杂的芯片,也能重组一家企业的命运。”

回顾苏姿丰接手AMD的快速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背后离不开这几个方面:

1. 战略远见与技术颠覆

在AMD濒临破产之际,苏姿丰果断放弃移动芯片市场,将资源集中到高性能计算领域。

2015年起,她预判数据中心和AI算力需求,投资48亿美元成立AI实验室。

2024年,AMD推出AI训练加速卡MI300X,在Llama 3模型推理效率上超越英伟达H100,开启与黄仁勋的AI领域竞争。并通过与Meta合作构建ROCm开放软件平台,吸引不愿被绑定在CUDA生态中的开发者。

2. 铁腕领导与组织变革

她上任后裁撤冗余部门、裁员7%,出售奥斯汀总部回租以换取现金流,甚至顶住压力终止亏损业务(如手机芯片)。在组织变革上,她提出“三步走”战略:止血求生、技术突围、生态重构,带领AMD市值从20亿美元增至超3000亿美元。

3. 开放生态与全球化视野

AMD推出开源平台ROCm,兼容PyTorch等框架,吸引开发者构建开放生态,对抗英伟达的封闭生态。

在中美技术竞争下,苏姿丰坚持“技术无国界”策略,独资建立上海AI芯片研发中心,并设立10亿美元“中国创新基金”,既遵守美国出口限制,又通过本地化合作巩固市场。2025年,AMD成为少数能同时向中美供应高端芯片的企业,工程师团队在华超4000人。

04

从资本操盘到AI算力革命的万亿征程

(博通CEO:陈福阳)

2024年,全球前十大市值企业中出现了一家没怎么听说过的企业——博通,这是继英伟达之后,又一家市值迅速跨入万亿美元俱乐部的企业。

在过去两年内,博通股价从450美元暴涨到最高1851美元。在2024财年,博通实现了516亿美元的净收入之外,业绩增长非常稳定,每个季度都在增长,并且毛利率没有低过60%。

这种增长的稳定性几乎超过了99%的半导体企业,而这背后也离不开一个华人的运作。

4个华人,统治了美国半导体半壁江山(组图) - 5

1953年,陈福阳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普通华人家庭。

18岁那年,他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并且用四年时间拿到了机械工程系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哈佛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毕业后他辗转于各家知名半导体公司之间担任副总裁或者总裁的职位,2006 年,当时私募巨头KKR和银湖资本收购惠普分拆的半导体部门,成立了安华高(Avago),陈福阳被任命为CEO。

当时的安华高面临着一年2.3亿美元的亏损,陈福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到2010年,安华高一年净利润4.2亿美元,不但转亏为盈,56岁的陈福阳还带领安华高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和黄仁勋、苏姿丰靠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不同,陈福阳的路径主要是靠收购,业内人称他为“半导体并购之王”。

2013年他以66亿美元收购LSI;2015年以370亿美元吞并博通,这场“小鱼吃大鱼”的并购创下行业纪录,新公司沿用“博通”之名,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半导体企业;2023年再以610亿美元收购VMware,推动博通市值从2016年的100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818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

2024年,在他的主导下,博通的AI芯片业务营收激增220%,使公司成为仅次于英伟达的AI算力巨头。

回顾博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博通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陈福阳这几个方面的运作:

1. 激进并购与资本运作

陈福阳以“买、砍、赚”的并购逻辑著称,通过杠杆收购快速扩张,将博通从一家中等规模的半导体公司重塑为万亿美元巨头。

还利用债务融资(如收购LSI时贷款46亿美元)和精准剥离非核心业务(如裁撤利润率不足30%的物联网部门),实现低风险高回报。

2. 铁血管理与效率至上

“我不是半导体人,但我懂得赚钱和经营”。

陈福阳要求毛利率超60%,研发投入严格控制在营收15%以内;并购后必裁员整合,收购VMware后裁员2000人,员工数从1.6万降至1.4万;还推行“三次不达标即出售部门”的硬性指标,打破传统企业冗余文化。

这种“效率至上”风格虽遭非议,却让博通在十年间市值增长超10倍,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

3. 技术前瞻与生态构建能力

陈福阳虽非技术出身,但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判断推动博通成为AI算力领域的颠覆者。

2013年收购LSI后布局数据中心芯片定制服务,2024年推出AI XPU芯片,与谷歌、Meta、字节跳动合作开发定制化AI芯片,并联合Meta打造开放平台ROCm,吸引逃离CUDA生态的开发者。

如今,73岁的陈福阳仍活跃在并购战场,他的下一个猎物或许是自动驾驶或量子计算。

正如他在麻省理工演讲中所说:“机会永远藏在别人看不见的裂缝里。”

05

为什么是华人?

从陈立武、黄仁勋、苏姿丰、陈福阳四人的经历来看,他们均在半导体和芯片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推动了美国乃至全球芯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业务拓展。

其实不仅是在芯片领域,在科技、AI等前沿领域也有很多华人,像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雅虎创始人杨致远、Zoom CEO袁征、金士顿科技执行董事孙大卫、金士顿科技CEO杜纪川等都是华人企业家。

为什么在半导体和科技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分析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育背景的积累。自上世纪起,大量华人赴美留学并进入半导体和科技行业,在MIT、斯坦福等顶尖学府的系统化训练中积累了深厚的科学与工程基础。

其次,是产业机遇与全球化红利的双重推动。随着AI、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崛起,芯片行业从“制程竞赛”转向多元化技术路线。

华人领袖凭借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和对新兴市场的掌控,主导了产业转型方向。而且华人工程师在物理、材料等底层技术上的积累,使其在AI芯片、GPU等前沿领域占据优势。

最后,文化基因与管理风格的适配。华人高管既有务实风格与技术确定性,又兼具东西方视野,既能深入技术细节(如台积电魏哲家主导3nm制程研发),又能协调全球供应链(如博通陈福阳通过并购整合专利资源)。这种能力在芯片这类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尤为重要。

当前科技界呈现出“华人主导硬件,印度人主导软件”的格局。例如,美国四大芯片巨头(英特尔、英伟达、AMD、博通)均由华人掌舵,而印度裔则控制谷歌、微软等企业的AI应用入口。

华人能在芯片领域崛起并取代印度裔领袖,是教育优势、行业趋势、文化适配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追赶和全球化人才流动,华人群体或将在更多硬科技领域复制这一成功模式。

这场“东方遇见硅谷”的化学反应,或许正是未来科技版图重塑的关键密码。

关键词: 华人半导AICEO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