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圣火"走进澳大利亚拉文斯伍德女子学校
似乎为了配合人们对新世纪来临的热情,1901年1月的南半球之夏格外炎热,教育家Mabel Fidler女士无暇顾及热浪带来的困扰,更没有过多为20世纪的到来而兴奋,因为她一直在为自己的学校奔忙。
这一年的1月28日,一个由8位学生组成的第一批生源团,走进了Mabel Fidler女士在家附近的一块空地上开办的学校,虽然学校被界定成女校,但为了吸引生源,学校仍然允许接收少数男生,为了解决男生的教育问题,Fidler女士特意在学校开办了一个针对他们的预备班,这也构成了20世纪近代女校的一抹独特的风景。
(图片来源:搜狐教育)
步入“快车道”
学校位于Fidler女士家附近的亨利大街的一块叫做拉文斯伍德的小高地上,学校因此得名,而学校的地址也固定下来,尽管经历了诸多变化,校址和“拉文斯伍德”的名字也从未变过。
在Fidler女士的辛勤努力下,学校终于步入正轨,每年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可是自从进入20世纪20年代,Fidler女士就已经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也许她真的是年岁大了,无论是精力还是身体,都已经不允许她再坚持下去,可是她实在是太爱这所亲手创办的学校了。身体在一次次的向她发出红色警报,再加上有限的财力已经让学校的运营捉襟见肘,所以她在1925年选择退休。拉文斯伍德难道真的会因为Fidler女士的退休而寿终正寝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在她退休一年之后的1926年,学校被卫理会女子学院收购,这次收购事件还成为当年该地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那是因为拉文斯伍德是非教会学校,而后者是一所十足的传统教会学校,人们无法想象二者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拉文斯伍德将很快被注入宗教的血液,和过去的历史挥别。这既是一些人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最愿意接受的结果,因为如果没有卫理会女子学院的出手,拉文斯伍德也许真的会就此衰亡。
已经变成卫理教会旗下学校的拉文斯伍德女校,也相应更名为拉文斯伍德卫理会女子学院,该学校也成为当时悉尼地区最大的非原住民私立中学。此时的学校,早已不是当初只有几个学生的“小门小户”,180位在读学生的规模,让之前持“怀疑论者”心服口服。因为有了教会力量的支持,学校教学资源和学术水平都获得了极大提升,尤其是体育运动教学,更是在澳大利亚名列前茅。进入30年代的拉文斯伍德女子学院迎来了新的转折,那就是寄宿制的诞生,虽然开始只有两位寄宿生,但这就奠定了日后学校走读和寄宿制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也是适应近现代私立中学发展的必然。
燃情岁月
如果说2、30年代奠定了拉文斯伍德的学校硬件框架,那么60年代的发展则为学校注入了核心灵魂。这一切都始于一首叫做《点燃圣火》的歌曲,这首歌正是拉文斯伍德卫理会女子学院的校歌,也许校方真的期待这首歌曲能够点燃全体师生建设学校,完成学业的激情,事实上这一点他们做到了。随着第四座学校宿舍楼的建成,学生们决定让这四栋楼都能充满新的活力,于是他们向学校建议重新命名这些陪伴他们每天作息的建筑,校方欣然接受了学生们的建议,可是应该如何命名却让学生们犯了难,那段时间,学生们每日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命名方案是什么。
(图片来源:搜狐教育)
最终,在经历了好几次学生会议讨论之后,决定用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个王朝或爵位名称命名宿舍楼,一是因为作为英联邦国家的澳大利亚名义上的元首是英国国王,合情合理;二是如此命名使得宿舍楼颇具贵族范儿,于是“斯图亚特”、“都铎”、“温莎”、“约克”成为宿舍楼的新名称,住在不同宿舍楼的寄宿生,每天都会谈论关于本楼名字背后的若干皇室传说,与其说他们在这里住宿,倒不如说他们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宿舍楼的更名完成只是学生们的一次创新举动,而校方将皇家蓝和皇家金作为学校主题色的举措,更为这次校史上意义深远的创新活动添上了完美一笔。
虽然学校创办于20世纪初,可是20世纪中后期才真正成为学校的“黄金时代”,细究其原因固然有战争因素阻碍学校发展,但是校方不断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个性的理念的不断增强却是主因,而时代本身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1975年,拉文斯伍德所属的悉尼长老会和公理教会成功合并,以悉尼联合教会形式出现的机构,注定会为学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合并的完成,使得学校原先的名字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学校更名为拉文斯伍德女子学校,一直沿用至今。
归属教会的拉文斯伍德女子学校,骨子里却丝毫没有保守的血液,相反那些非教会学校时期的活跃因子被无限放大,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女孩都是倔强而颇具个性的。就在去年,平日代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女学生会主席,成为一场热门事件的焦点人物。这位女孩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演讲当中,强烈抨击了学校愈加浓重的商业气息,她认为这与学校之前的完美形象完全不符,而且她认为那些追逐经济利益的商人正在损害学校秉持的纯洁的教育价值观。女孩的演讲让学校大为光火,校方认为女孩在小题大做,并且决定彻查此事,而女孩的父母选择支持他们的女儿,并且向学校主管机构——联合教会写信说明此事,他们认为学校的做法已经严重损害了女儿的内心,对正义感的表达权利不应该被强行剥夺。表面看来,是一场令人遗憾的冲突,而实际来看这恰恰是这所学校教育的成功,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一种叫使命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