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4日 8.4°C-11.5°C
澳元 : 人民币=4.8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辨证奇闻全书(辨证奇闻原文)

2021-10-04 来源: 九州奇闻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医学家强烈推荐

中医学思维深植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道、法、术三个方面了解全球、感悟全球、以象解象的看病思维。马新童教师觉得,象思维是中医学最实质、最初的思维方法。那麼,大家该如何应用象思维,统摄各种各样的式法?如何选择最简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呢?可以看下面~

■温馨提醒:文中约8356字,阅读文章大约需二十分钟。宜泡一壶淡茶,慢品。

中医学之中医学思维

马新童

今天我跟我们一同共享中医学的思维。往往选用这一题型,也是这些年的思考。受王玉光负责人的邀约撰写《中医临床思维》时我意识到一个难题,当今大家中医学的情况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便是没有用中医学的思维来考虑到临床医学的难题。

究竟中医学的思维和西医方面有什么不同呢?什么是中医的思维呢?中医学的思维,它的特性是什么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今日就我对中医学的思索和了解,及其医学的一些感受,跟我们一同分亨一下。

大家说中医学的临床医学思维和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或亚洲人了解全世界的思维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那麼亚洲人,大家我们中国人是怎样认知全世界的呢?它是以象思维为关键的一种意境思维,再融合其他的逻辑性思维等办法来组成的。它是以全幅心身来感受宇宙空间和人生道路,对宇宙空间和人生道路的一种感受和了解,对新事物的认知有其独特的一面。它有别于逻辑性思维,而用的是象思维。而这类象思维,便是判断力式的,感悟式的。大家常常讲,我们中国人讲领悟力,中华传统文化讲领悟力,这个人的领悟力如何如何,是讲领悟力。而欧洲人呢,他不讲领悟力,他讲的是逻辑性。因而,大家了解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

01

医药学通大路:一元四质,象五格数理气

我国中华传统文化讲道、法、术三层。以道驭法,以善来统术。从古至今道、法、术便是人们了解全球、感悟全球和应用规律性来处理现实情况的方式。历经数年的分析和感悟,我归纳出了三句话,称为:“天之地合参,神气十足如同调,病脉证并治”,这就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关键汇总。中医学医道通大路,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乾坤之始。知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

什么叫医道呢?医道是离不了大路的,是通往大路的。它也一定要根据道的这类感受、感悟。道分成一元四质,这是我对道的了解,这是我自身的一个讲解。道它是无形中、无象、无质的,“道生一”,就生下无形中、有象、无质的;“一生二”,便是无形中、有象、有质;“二生三”,便是有形化、有象、有质。“三生万物”代表什么意思呢?“天地万物”实际上就是“四”,“四”是讲四方、阴阳四时生下天地万物,因而,四时生天地万物。因而,沒有摆脱开人的病,更沒有分离开当然的人。

人秉乾坤之气为之,四时之法而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到气交中,乾坤是人的父母,在天言气,在地言味,在贪而气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清静无为”,那麼“顺理成章”(《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这是我对这一“道”的一些了解。“社会道德本身,一元四质,象五格数理炁,显藏者象,看待者数,主宰理,时兴者炁,阴阳合炁,一炁化三,元精与神,升降机进出,血气体液,四象交替,五行运行,六气分经,七曜悬朗,九宫八风,十方茂业。”

02

临症观象

有的人明确提出了“临症辨象”,我觉得“临症观象”更精确一些。象无分得清,只丰厚。如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第一6条),用的是“观”的方式。《阴符经》里也讲:“观天之道,执天下行,尽矣”,是个“观”字。那麼佛书里边的《心经》里边也讲:“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密多心经多时,映出五蕴皆空”。因而相应的“象”便是“观”的方式,因而我提起了“临症观象”。

那麼象有显藏(cáng),有显象、也是有藏(cáng)象,因而大家中医学就会有藏(cáng)象理论,有的人念成藏(zàng)象理论,我自己觉得说藏(cáng)象理论更合乎本意。而藏(zàng)象理论,是在藏(cáng)象的根基上逐渐地从无形中、无象、无质一步一步地到无形中、有象、有质,到最终面有形化、有象、有质的全过程。

03

中医学但是五六之学

我自己觉得医药学不过五、六之学,五是五运、五行,提议大伙儿学习培训陈士铎古医书中的《石室秘录》、《辨证奇闻》等。“六”便是六气、六经,想对其游刃有余,提议学习培训《伤寒杂病论》。而对阴阳要有深入的了解和应用,提议学习培训《景岳全书?传忠录》及其郑钦安老先生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

以前有一段时间脏腑辨证占了临床医学的主导性,它用的是“五”的实体模型。这一“五”的模式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实体模型,是有一些难题的实体模型。它沒有完全地应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标准,而只讲了一些简洁的辩证方式、构思,并不是原生态的古人的观念和方式。所以说,我建议大伙儿好好地读一读陈士铎古医书之中的这种物品。它便是应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联,生中有克,克中有熟,这种办法来演练的。

现阶段,经方十分地暖,科学研究经方的人都了解三阴三阳的辩证、六经辨证的方式。大家先辨阴阳,再辨六经,再辨方证,再实际选方服药,是这一条构思。那麼“六”呢,大家讲“五”和“六”,实际上要讲五、六,大家需要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把这十个都得讲一遍。

那麼“道生一“,“一”便是气,一团原气;“二”,二辨阴阳;“三”,大家讲三才,天、地、人。那麼“阴阳”是辨性的,“三”是辨位的,它合乎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是阴阳四时,中医学每时每刻就离不了乾坤阴阳四时,因而大家讲“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万物之纲纪,转变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也,看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万物之纲纪,转变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也,看病必求于本。”《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万物之纲纪,转变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也,可堵塞乎!”

“本”是什么呢?《内经》书本上讲的是“阴阳”。实际上我认为“五运阴阳”更精确、更精准。这一句话就导致了众多的歧途。大家如今医学上还有一些教师光谈阴阳,不谈五行,觉得“五行是没有用的,就阴阳有效”。那这般得话,为啥《黄帝内经》中,对阴阳和五行都觉得是同样的关键呢?便是五行学说和阴阳理论合起來之后,组成了一个更为健全的一个管理体系。

读过《黄帝内经》的人都了解,女人以“七”做为她的一个数,小伙以“八”做为他的一个数。我今天提醒大伙儿,假如大家读了《黄帝外经》就了解这也是阴阳更替的結果。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而有五藏”(《伤寒杂病论?序》)

天的数便是“五”,因而它一分为二,就变成了十个十二天干。地是“六”,其数为六,那麼它商业用地数来统天,产生了六经。因而十二地支再一分为二,分阴阳就变成了十二个十二地支。

因而天的数应该是“五”,地的数应该是“六”,天以统地,大伙儿了解他们的想法沒有?那麼地的数是“六”,它要承天,其用便是“五”。“天五用六,地六用五”,同样“男七用八,女八用七”。

不清楚各位你是否还记得《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吗?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巴骨变为的,很精辟啊!你需要从中医视角而言,女人以肝为先天性,以血为用;小伙以肾为先天性,以精为用。火生土,那简直男人生得女性吗?便是“一”生的“二”,大家古人把它称为“杂乱”。“混沌初开道为本,丑之人寅子生天”,修习的人都明白他们,它就是指天开拓于子时,地产生于丑时,那麼寅呢?是代表者生的情况下。日数“五”,分阴阳为十,即十天干,其作为“六”;地数“六”,分阴阳为十二,即十二地支。

男数“七”,其作为“八”;女数“八”,其作为“七”,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边讲的一七、二七、三七如何如何,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小伙一八、二八、三八,一直到八八,是什么原因,是这样来的。它是合乎“其知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大家古人是那么了解全世界的。

所以说大家把經典的物品放到一块儿看一下,“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万物之纲纪,转变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也”。又曰:“其知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竹贵,不妄作劳,所以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100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又曰“伤仲永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潜山,潜山而莫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大家学习中医的人,到底是学“为道日损”呢,或是“伤仲永日益”呢?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叫大家学习培训呢,或是不学习呢?他并不是讲过嘛,“伤仲永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潜山,潜山而莫不为”。“伤仲永日益”,这也是常识的累积;“为道日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以简驭繁。我觉得这2种方式必须去做,那样才算是一个完全的式法。

04

务必用中医学的思维学习中医

大家学习中医务必要用中医学的思维去考量难题。从“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逐渐,为什么叫“别阴阳”呢?而不叫“辨阴阳”呢?大家如今都说“辨阴阳”,由于阴阳是互根的,怎能辨别开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本为一体,怎能辨别呢?是辨别不动的。因而,“别”的含义便是人工地去区划。

古人用语十分地认真细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本原因,能合色脉,能够必备”(《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把“色”“脉”相配才能够病无遁行。古人都说“望而知之此谓神,闻而知之此谓圣,问而知之此谓工,切而知之此谓巧。”(《难经·六十一难》)但另外又讲了“脉可玄经”。因而,把望色有脉放进了一个十分高的一个影响力。因而,大神就医,我本人感受,针对望诊和切诊是十分重视的,切诊不仅是脉诊了。

大伙儿看一看,中医学每时每刻能离去象吗?离不了的。例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是阴象或是阳象?那麼“象”这类思维方法是在阴阳五行以上的,阴阳和五行都需要去“应象”。天有天文现象,地有地象,人有些人象,物有物像,因而随处离不了象。象思维便是中医学最实质的、最初的思维方法。在《易经》中就讲,圣贤伏羲“上则仰观于天,下则俯察地,看出虫兽禽鸟之文”【1】。那麼他是一个“观”的构思,观天、地、宇宙空间、本身、近点、远方,那样来了解全世界的。因而大家观查患者的情况下,是否也需看呢?看一下天是什么原因儿?这一地是什么原因儿?这个人日常生活在怎样的状况之中啊?因而这一“象”就很重要。

05

中医式法的多样性

我们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朝医当中,把四象学说作为他们很重要的一点,把它分为四象来进行推演。而我们的中医用“五”和“六”统摄所有的东西。到“五”和“六”就能把中医所要解决的问题全能解决了。

为什么中医会选择“五”和“六”作为它的一个完整的式法呢?因为光有阴阳,你光定性不定位是不行的。光有“二”,没有“三”参与是不行的,因此“二”和“三”就形成了“六”。如果说光是“六”,它主要对应的是什么东西?我刚给大家讲过了,“六”是地的数,它来御天可以,那么天的“五”的数来统地。因此这两个同时结合起来,那就完美无缺了。

一个是外感的式法,一个是内伤的式法。只有外感的式法用“六”,那么内伤的式法用“五”,“五”和“六”这样结合起来,整个的所有的体系就构成了。我们再看看河图,河图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你看这个“五”,天只有五个数,这个“五”就把所有的统摄完了。它主要讲的是气,“在天言气,在地言味,在人言气交”,或者叫本气、味和气交。

张仲景先生写的《伤寒杂病论》或者叫《伤寒卒病论》,他用了三阴三阳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后世讲的六经的方法,来把外感式法的东西完整地做了一个统摄。同时他把经方家的方子放于六经当中,使整个的外感式法达到了一个完整无缺的、圆满的境地。同样地,他对内伤的认知,他主要是针对邪气侵入人体之后所发生的反应作为一个侧重点。因此,它主要的方法是“祛邪扶正”。总体来说,它是以祛邪扶正为主的。

因此我们看仲景的好多方子,就非常地通透,特别地灵动。为什么呢?这个气机运行变化非常的微妙。到了金元时候的李东垣先生,到他这时候呢,他以天地阴阳四时作为研究的方向。他的老师研究五运六气以后,发现用“五”的方法可以把内伤的式法讲得非常地完美无缺。他们也吸收了前辈钱乙的一些思想,后面构成了内伤式法。因此说,内伤式法是到了李东垣的时候才完美地构成了。

因此在我们中医界有一句话,叫做“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2】,那么还有一句话叫做“热病法河间,杂病法丹溪”。这是因为到了金元的时候,刘完素先生的时候,先解表后治里这种思路方法和他当时的运气是不太相吻合的。因此这个刘河间先生,他又叫通玄处士,他有道门的传承。他是解表、清里、攻下合一的方法,解表清里的方法,最典型的防风通圣丸、双解散等方法,表里同解,创造了新的一种式法,当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说,特别是对于一些热疫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热病法河间”是有道理的。

而朱丹溪先生,叫“杂病法丹溪”,朱丹溪先生学艺于罗知悌,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同时兼修东垣之学,对张从正的东西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其实到丹溪的时候,对之前这三家有新的认识和发挥,而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疑难杂病的认知更加地到位,因此说“杂病法丹溪”。

我们现在有些医家对朱丹溪先生的许多的论述颇有微词。其实,如果看了朱丹溪先生的著作和他的一些医案,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个合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着汤的合方,大家知道医案最早出现在哪里吗?据我所知,就出现在朱丹溪先生的医案当中,很明确就讲了用肾着汤合麻黄附子细辛。这是标准的一个合方治疑难的思想,是受仲景的影响,同时结合当下病人的情况来拟定的方子。如果光凭这一个医案,我们能说他是滋阴学派吗?

最近几年火神派、扶阳学派比较兴盛。兴盛的原因在哪里呢?和我们当前的时气也是有关系的,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与古人是有区别的。那么时运不一样,我们用的这种方法不一样,我们就可以反对,说“古人是不对”的吗?我觉得这是有失公允的。其实我个人的看法,无论是郑钦安先生,还是朱丹溪先生,其实他们两个人一个是以火立极,一个是以水立极,因此我认为把他们两个人的东西同时参照着研究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再大胆地说一下,其实五行皆可立极。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金木是阴阳之终始也;土枢四象,土为万物之母。五行皆可立极,非独火,非独水,非独金,非独木,非独土。就看你怎么用,你立极的是什么东西。

在中医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六经辨证的方法对于外感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而用内伤式法,现在所谓的脏腑学说,其实是用“五”的这种思路,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除此之外,我们中医还有其他的辨证方法,比如说气血津液精神的辨证方法,比如说三焦的辨证方法,比如说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再比如说经络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同式法之间的一些区别。而作为中医的传承人来说,每一种式法都应该努力去学习,完整地去继承,而不是说学了外感式法就认为天下无敌,学了内伤式法就认为别的都不对。当来一个病人的时候,如果说我们学的这种辨证方法都可以解决,那么我们选择最简洁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岂不是更好?

今天在群里面就有很多的病案、病例,有些人用六经的方法就非常地快,有些用五行立极的方法就非常地快。有些人来一看,他就是个三焦的式法,有些人来一看就是气血津液的辩证方法。那么该用什么式法我们就用什么式法。这其实就是事物的多样性,这其实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它不单一、不唯一,多种多样,但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别。

那我们看病人,病有病象,人有人象,天有天象,地有地象,各有各的象。那治病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以象解象的方法,这就是传统思维。比如说我们用药,就是以药的偏性来解除病人病的偏性,使其归于和平。因此《黄帝内经》中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这里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阳的这一面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对面就是阴;我们看到春天的时候,就想到对面就是秋天;我们看到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对面肯定是冬天。它是“观”的一种思想,而绝对不是“看”。我们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为一个中医,必须要变成这样才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行。

当来一个病人的时候,我们临证一观象,如果说你真得能够透过这个人的时候,这个病其实看起来就非常地简单了。如果你说达不到透过去的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病看起来就比较麻烦了,有可能这个病看不好了。因为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它后面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是如何的,那你这个病肯定看不好;如果这个病好了,那肯定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绝对不是明明白白地,清清楚楚地,了了分明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们刚才谈到了象,其实方子就有方的象,方子里面寓的是圆的思维。因为“人法地”,我们开的药方是法地的。人法地,用方子来以偏纠偏,用方子的方向来纠病的这个方向。方里面寓的圆,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吃的这个药,其实按照我们古人的想法,是禀天地之气而生的,是禀天地阴阳四时之气,换句话说,禀了天地日月星辰之气而生的。我要这么讲,大家就会想到了,所以说我们方子当中就有什么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腾蛇、阳旦、阴旦、天后(神后)、天阿等,这些名字,是所谓的“十神”。

其实我们中医的看病,就是看“神、色、形、态”,是通过人的神色形态来观察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看人的精气神。对于一个药物来说,药有药象,我们从哪些地方观测呢,我们“观”药物怎么去“观”呢?也从四个方面,“形、色、气、味”。我们现在光讲四气五味,其实丢了一半的东西。还有啥呢?“形”和“色”没有讲,其实把“形”和“色”放在气味里面了,一块儿去讲。

《伤寒杂病论》当中有《胎胪药录》,那是通过内证实修而来,是药物在人体的一些运行变化,通过内视实证的方法、内修实证的方法,来确定它的走行,以及它的功效等方面,而绝不是光嘴尝一尝那么简单。那么流传下来的,现在只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流传下来有好几个版本呢。到了陶弘景的时候,他把六七个版本,做了个《神农本草经集注》,之后他又写了一本《名医别录》,就这样《神农本草经》被流传下来了。那么后世的各个药典就引经据典,从这里引申出来。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真得要学习《伤寒杂病论》,应该研究的是《胎胪药录》。但是这本书丢失了,我们只能通过,大概同一个级别的或者同一个时代的,同一个水平的《神农本草经》来揣测制方者的一些用意。其实还不是本义,那没办法,只好用《神农本草经》来代替。

因此,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一般要用《神农本草经》或者用《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性来解读它的方子。那么《辅行诀》的出现,对于研究《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的冲击,把许多人的一些想法全部打乱了。好多人就说《辅行诀》来的太蹊跷,是伪书,我们不去研究。

其实,你真正去研究的人会发现,它里面和《伤寒杂病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是不能够否认的。同时研究《伤寒杂病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十个版本搁在一块儿反复地去研究,从中找出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用于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

我们天天讲科研,我觉得这些不是科研吗?这就是一种科研。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这些地方。我们现在给别人说,“我们去如何如何”、“中医如何如何”,说得头头是道,纸上千般妙,临证却不灵。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真信”,就不会“真学”,就不会“真用”,就不会“真效”。我们讲无论中医、西医,它的生命力在于疗效。那么疗效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学术。学术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经典。那我们老师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经典,来源于对经典的理解。那么学生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老师。

你把经典的东西,在临床当中能够做出来,把那些我们讲的大道理,所谓虚的东西,全部变成“实的东西”,临床上都能够可操作,你的疗效好了,学生自然就信了。所以说老师的信心来源经典,而学生的信心来源于老师。中医的思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周易、八卦、河图、洛书、《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道德经》、《黄庭经》等,这些经典的著作。我们有精力的都要去很好地学习,认认真真地给古人当学生。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不知不觉地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今天的话题我们暂时到此。其实中医的思维、方法,我才刚刚起了个头,有机会我还会给大家继续地去分享。今天就到此,谢谢大家!最后呢,临结束的时候,我给大家发一个东西,大家看一看是什么东西?——“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注释】

【1】《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2】《明医杂著·卷之一》故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