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颠覆尧舜禅让的历史真相?韩非子也这么说?
《竹书纪年》早前有些耳闻:是说,西晋时期河南汲县的盗墓贼盗掘了战国时魏王墓葬,出土了数十车的竹简史书。它所记载的史料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大不相同。因此,有人以此为证,来证明《尚书》的错误,质疑《史记》的权威。其中争议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的尧舜传位的史实。本人比较“迷信”《史记》,对此传闻就当传闻,即使梁宏达的言之凿凿,并没放在心上。
然而,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叫“李师弟”的美女学者将这个“梗”又拿了出来,引来众人围观。评论区、弹幕也是一片哗然。
所谓众口铄金,难道《尚书》《史记》都是错的,《竹书纪年》记载的是真实?
还是先看看《竹书纪年》与《史记》关于这段“历史”的分歧吧。
首先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
从黄帝开始,传位只有一个标准“圣德”。黄帝有25个儿子,但黄帝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于孙子高阳,因为“高阳有圣德”,高阳就是颛顼帝。颛顼没有把帝位传于儿子穷蝉,而是传于“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族子高辛,高辛就是帝喾。帝喾虽然贤能但在选择继承人上有些差池,“不善”的挚继位。但不久挚就“崩”了,由有“圣德”的尧继位,天下恢复祥和。
尧帝长寿,但晚年为没有“圣德”的子嗣焦虑,对儿子丹朱的评价是“凶顽”“不肖”。尧是想选一个“至孝”的人。曾一度想让身边的“四岳”践位,被谢辞。尧无奈,下令到民间寻找。于是一个叫“虞舜”的人进入了尧的视野。
舜是颛顼儿子穷蝉的后代,当时已是一般平民,处境很糟糕:“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但尧看重了舜的“能和以孝”,在一家四口有三口让他死的家里,依然能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尧不惜将两个女儿嫁给他一试。果然舜待两个女儿“如妇礼”,于是“尧善之”。之后,尧对舜进行了长达20年的培养:
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由此舜顺利毕业,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后来,舜的儿子商均也难当大任,舜把帝位传于禹。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再看《竹书纪年》关于尧舜传位的记载: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在尧年老的时候囚禁了尧,并且控制了丹朱,不让他们见面,以这种形式成功篡位。
禅让变成了篡位?如若果真如此,真的很颠覆!
以此,梁宏达称之为“惊世骇俗”,李师弟打出了这样的标题是:
解密颠覆三观的历史真相。
但这是真的历史真相吗?
李师弟也有佐证: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其实李师弟所讲的内容梁宏达也讲过:
不要怀疑,他们说的都没错,这句话确实是韩非子说的,记载在《韩非子·说疑》中。
但话从口出,就能证明是韩非子的观点吗?本人有个特点,遇到有疑问,会自己去刨根问底,搞个明白。既然此话出自《韩非子?说疑》,那么从此文中寻求答案就找到了根本。
《说疑》提现了韩非子说理条理严密、议论透彻的特点,层层推进,论证君王能够分辨“臣之所言”的真伪,就能辨别“贤不肖如黑白”。
文中列举历史上不可用之臣与可用之臣的众多类型,接着谈到“圣王明君”与“乱主”在用人赏罚方面的区别,关于尧舜传位的“梗”就是在这部分出现的: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
首先褒扬了“圣王明君”正确的用人政策:对的就弘扬,错的就处罚。进而举例说明:
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
“其在记曰”是说古书记载。
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与后面的五观、太甲、管蔡都被诛杀,因为他们是“害国伤民败法”之人,罪有应得。
在这里,韩非已经为丹朱、商均定性,没有人君之德,又怎么能说出“舜逼尧,禹逼舜”这样的话呢?下面才真正切入问题的中心:
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
与“圣王明君”相反,昏聩的君王不了解臣子的真正意图与行径,就委任其国家大事,其结果是小则国家被削弱,大则身死国灭。原因是在任用臣子上出现了差错。
接着韩非子用大段篇幅论述了奸臣结党营私的种种,而昏君则“主不能理其情,因以为贤。”“主说(悦)其言而辩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贤士也。”
昏君单凭奸臣说好听的话就认为他是天下少有的贤士。
而奸臣呢?高官厚禄,由此得势,党羽越来越多,就有了篡位的野心。
韩非在这里描绘了一个党羽怎样鼓动奸臣谋反的场景:党羽顺着奸臣的意思说:
"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
意即,古代所谓的圣君明王,并不是按父子兄弟的次序传授王位,而是靠内部结党营私,外部依靠地方势力,威逼杀死君王而夺取利益的。
奸臣暗喜,兴冲冲地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党羽为了取悦主子,鼓动主子谋逆,拿舜、禹、商汤与周武王说事儿,说此四王都是弑君篡位,却得到了天下的赞誉。四王都有贪得天下的野心,采用暴乱的行径。他们扩充自己的疆域,威震天下,天下归服。
这些话奸臣爱听,党羽接着说:
"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
这是讲的春秋之时各诸侯国的谋逆之事。
韩非讲到这里,描写了一个奸臣听到此言的表情动作:
奸臣闻此,然举耳以为是也。
“举耳”:竖起耳朵;
“以为是”:觉得此话有理,爱听,点头称是。
《说疑》的有关内容就分析到这里,因为我们要找的答案有了结果。
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虽然出现在《韩非子?说疑》中,但表达的不是韩非子的观点。
二、这是韩非子借此来说明一些小人为了讨好主子,可以随意拼接历史故事;而奸臣要谋逆并不在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只要有人说,就找到谋逆的理由。
三、持韩非子佐证《竹书纪年》尧舜传位之事的观点可以休矣!
奸臣尚且听见很长时间才“
举耳以为是
”,专家们为什么知凭这只言片语,没搞清楚来龙去脉就点头称是,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广而告之呢?
本人对《竹书纪年》没有研究,但相比较起来,本人更愿意相信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后面本人会让司马迁自己来“亲自说说”是怎样编写《五帝本纪》的,捍卫《史记》的尊严与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