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人傻钱多"?睡觉都能定制的歪果仁,心目中奢侈品是这样的(组图)
对于站在时尚界鄙视链顶端的欧美市场,中国人购买奢侈品,似乎总有那么些“人傻钱多”的冤大头感。他们中的一小撮人,边靠中国人旺盛的购买力进账蹭蹭涨,另一边又总觉得中国人“不懂时尚”。
这样的刻板印象显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早在2008年5月,也就是差不多10年前的现在,彭博社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中国富人对高级定制有着无法餍足的胃口”
小伙伴们都知道,“高级定制”(haute couture)这四个字,代表了以法国巴黎为圆心的欧洲高端时尚最高标准。用它来作为话题中心,显然是卯足了劲要衬托出中国人疯狂增长的消费能力。
而这篇文章写就于2008年,也就是欧美金融危机风波尚未平息的时候,于是开篇第一段就这么赤裸裸地写道▼
“被信贷危机搞得很狼狈的欧美时尚设计师,不妨把目光投向快速增多的中国暴发户来提高销售量。”
虽然看上去这些观点令中国人不适,但10年前的中国消费者,对西方时尚、尤其是高端时尚界的了解,确实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就如文中提到Prada当时的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Sebastian Suhl所说,那时候的“中国人是国际市场的新人”(The Chinese are the newcomers to the global market)。
然而10年后的现在,中国人在国际时尚市场、尤其是代表西方时尚最高成就的高级定制领域,无论是以消费者还是创造者的身份,都已经今非昔比了。
201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场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的年度时尚展览。当时英国《独立报》就曾经趁热发表过这么一篇文章▼
“中国对时尚界的影响:无论创意还是商业,都站在了行业顶端”
是什么让西方媒体在10年间对中国的奢侈品时尚态度有了这么大的观念转变?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10年来中国人在奢侈品领域的购买力没有任何颓势,反而继续增长,这让西方时尚界无法再把中国市场作为简单“捞块钱”的短期金主,而是真正把它看做了未来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BoF时装商业评论报道,2017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额的32%,直接带动全球总量相比2016年飙升6%。
但另一方面,令人无法忽视的一点是,中国人在国际高端时尚领域越来越有话语权。
前面提到的201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开幕时的“时尚奥斯卡”Met Ball红毯上,就迎来了一大批穿着中国风高级定制礼服的欧美顶级明星。
其中“日日”Rihanna穿着一身中国设计师郭培的作品,更是引起了全世界时尚爱好者的争相评论,一时间让“中国高定”在全球大出风头。
与此同时,据China Daily报道,截至今年六月,至少已有45位华人设计师在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四大时装周”展示过自己的最新系列作品,除了郭培之外,还有陈序之、陈安琪、张卉山等等一大批新生代设计师,为国际时尚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中资企业更是把“买买买”从简单的消费者级别提高到了行业策略层面。从一口气收购了Bally、英国风衣品牌Aquascutum等等的山东如意,到今年2月买下Lanvin的上海复星……唯品会更是成为了今年9月伦敦时装周的冠名赞助商!
这背后体现的已经不再是中国人的购买力,而是我们在奢侈品行业影响力扩张的实力。
此前山东如意与Bally的签约仪式。
当然,回到消费者层面,中国奢侈品时尚购买者也早已不是10年前“人傻钱多”的被动群体。
从2008年到现在的10年,恰好也是社交媒体在全球野蛮生长的10年。有了更为透明的线上信息获取渠道,中国消费对高级定制以及其他奢侈品时尚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是几何级数级别地增长。
至少在高级定制领域,中国时尚爱好者们都已经不再是只能数出香奈儿、迪奥等等几个品牌的“小白”,而是对工艺、设计等等细节如数家珍。
另外BoF的报道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同西方市场同步,已经出现了向年轻一代倾斜的现象。对于他们而言,奢侈品消费不再仅仅是“花钱买身份”的炫富工具,而是真正成为了“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高级定制消费者已经脱离了盯着大品牌、奢华礼服的单一“买买买”模式,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更加多样的品牌的产品门类。
其实,代表“高级定制”的法语词汇“Haute Couture”,如果直译为英文的话就是“high fashion”或者“high dressmaking”,也就是“高端时尚”的意思。不过如果其实couture这个词也可以指代面料等纺织品,所以在法国,家纺、床品等等品类也早就发展出了原汁原味的法式高级定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