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贸易战更严峻:“娘炮”越来越多 中国男人正失去血性(组图)
最近,有关“男性阴柔化”成为中国大陆民众热议话题,更衍生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的网络流行语。针对男性过度“娘化”,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刊登评论文章狠批,认为这种现象需要“矫正”。
文章分析,阴柔之风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现实因素:“首先,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体现;其次,这和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新塑造与新要求有关;同时,女性社会地位的迅速提升,也导致一些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同阴柔性格”。男人娘化甚至与中国的饮食环境有关:“当前一些饮食中含有添加剂、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些男孩在生理上偏向阴柔状态”。
文章引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的观点,认为应该承认“阴柔”亦有其功绩和价值,但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李晓文则认为:男性的性格和行为越来越与其天性背道而驰,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传续产生不良影响。
评论强调,“凡事应该有个限度”,有些人担忧娘化现象蔓延也不无道理,如果青少年过于沉迷在阴柔之美中,审美出现一边倒的趋势,必然就会对中国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最后呼吁全社会应增加对青少年的性别教育,透过合理引导,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娘化现象。
对于该文,大多数网民对其观点表示认同。不过也有人认为“娘不娘是自己的事”,并不会危害社会。“据史料记载,一些历史人物诸如兰陵王、赵子龙都拥有一张俊美的脸庞,但他们哪个不是孔武有力、保家卫国的英雄?看男人娘不娘,不应该看脸,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内在”。
当然,如果中性化的潮流能够用它的精致,扫除一些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直男式的的不修边幅和面对女性时的过度自信,那也算立下一件不小的功劳。
“小鲜肉”大行其道,有人担心中国会爆发“男子汉危机”(图源:VCG)
其实类似的议题在早前世界杯期间就有过争论,当时在法国队战胜阿根廷队的比赛中,年仅19岁得非洲裔球员姆巴佩(Kylian Mbappe)表现出色,赢得大陆网民一致赞赏。赛后,有人把他的照片和大陆偶像团体TFBOYS的照片作对比,并配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的文字,随即引来论战。
一篇名为《比贸易战危机还严峻的现实:中国男性正在走向娘化》的文章指出,这几年“小鲜肉”现象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男性开始崇尚阴柔,失去血性的事实。文章认为,现在很多男孩不光外表变得雌雄难辨,连脾气性格也越来越女性化:小鸡肚肠、乱发脾气、面膜做得比女生还频繁……更严重的是,这些男孩承受不起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最终变成心胸狭窄的“瓷男”,“压力一大,他们就碎了”。
文章最后强调,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国家的价值尺度。“追求个性没有错,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去追捧女性化男性,绝大部分男孩子都去为追求‘柔弱美’,国家将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相比男性娘化,更值得担心的还有“成人晚熟”现象。
有网民评论:这是个怪异的时代,孩子们老气横秋,成人却迟迟不愿长大。 “不愿长大”也可视为男人娘化的一种心态。成人的反智心态与儿童的早熟倾向纠结在一起,儿童的天真无邪与好奇心逐渐退化,急于变成一个成人;成人却越来越扭捏、丧失责任和理想,变成一个伪纯真的“老男孩”。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发达,青少年迈过成人门槛的年龄就越延后;城市越现代化,人们的心理青春期就越延长。在发达国家的领先城市,这个心理青春期甚至可以超过35岁、接近40岁。
心理青春期的大规模延长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现象。它的第一次大规模延长源自基本教育制度的建立,战后普及的大学教育把这个青春期又向后推迟了数年。在大学教育普及后的数十年中,社会默许的心理青春期通常是以踏入职场为分界线的。
不过,进入新世纪,“踏入职场”作为心理青春期的默认界限已然变得模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城市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大家庭、核心家庭为主导的社会,进入以单身、独居居多数的社会。和过往不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再需要“搭伙过日子”了——经济上的独立又或者是上一代人的财富积累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那些娘化的中国男孩也许并不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娘娘腔”,也许他们感觉自己还在青春时代,不需要为娶妻生子或养家糊口而奔波劳碌而已。但问题是,但他们真的意识到自己最终还是有可能走回上一辈人的老路时,他们真的扛得住这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