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视频再证清白!人民日报微评:欠涉事女司机一个道歉(视频/组图)
越是众声喧嚣,越需善于求证。
据央视新闻最新消息:
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
目前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
10月30日早6点半左右,
潜水员下水发现一具遇难者遗体,
目前已打捞出3名人员遗体。
打捞船通过多波束声呐
发现一长约11米、宽约3米的物体
基本确定为坠江公交车
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专业人员
提取失联人员家属DNA
为确认身份做准备
目前,报案失联人员亲属的血样已采集完毕
定位、探测工作正进一步开展
与此同时,29日
重庆坠江公交车撞击瞬间
一段正面视频曝光
视频来源:现场云
视频中
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
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
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人民微评:欠涉事女司机一个道歉
视频曝光,尽管姗姗来迟,
但终究还了涉事女司机一个公道:
她不是害人者,而是受害者。
此前加诸她身上的不实之词该消散了,
对女司机群体的污名化也该停止了。
当探讨舆论场中的
变形乃至变异传播是如何形成的
更当深记:
越是众声喧嚣,越需善于求证。
长安观察:快进的新闻为何总是在反转
重庆公交坠江
全民关注,万分揪心
谁承想,相关报道第一时间就跑偏了
围绕“女司机”上演了一出新闻反转剧。
先简单回顾一下——
28日中午,@平安万州发出简短的警情通报,但这一最早的官方消息并未提及“女司机”“逆行”这样的字眼,只说“两车相撞,大巴车坠入江中。”
可随后的新闻报道,“小轿车女司机逆行”成了最大的焦点。
随即便是一场“全民声讨”——“判死刑”“一个人死就好了,干嘛连累那么多人”……“谩骂”四起、相当刺耳。
28日下午五点左右,正当网友情绪沸腾之时,@平安万州一纸通报让真相实现反转——公交车突然越过中心实线,小轿车正常行驶,没有逆行。
一时间,媒体忙着删微博、删微信,网友忙着删评论、写道歉,本就悲情的气氛又多了几分悲哀的感觉。恰如有人感叹,车祸中女司机虽然逃过一劫,但偏见和不实报道又差点要了她的命。
分析来看,“女司机逆行”之所以迅速刷屏,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说法极大契合了社会对女司机的偏见。
换句话说就是,刻板印象提升了其可信度。媒体、受众都带着情绪第一时间跳进了“陷阱”,完全顾不上核查求证。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被评为牛津词典年度国际热词,简单来说,这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公众观点的种种现象”。客观事实抵不过情绪渲染,这一点,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不光输给了情绪,也输给了“速度”。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愈加多元,竞争自然更为惨烈。在一个热点事件面前,机构媒体也好,自媒体也罢,都想着快速跟进,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然而这种对“速度”的过度追求,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调查求证的时间,内容传播者往往听来“三言两语”,不细细核实追问就仓皇出手,报道不免会丢掉一些“准度”,牺牲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说,网络极易滋生谣言,自媒体缺少把关人,但在这一次的新闻反转剧中,许多机构媒体也成了不光鲜的“主角”,虽然不是主观造谣,但影响力和破坏力显然更大。
这一点,应当是比反转更值得警惕的。新闻求“快”,求“流量”,但必须跑在“事实”这一基本轨道内。这理应是所有媒体时刻绷紧的一根弦,时刻坚守的生命线。不然频频反转,终会丢掉公信力,如此,又怎为媒体,何谈新闻?
最后,笔者想说,别让“反转”牵走太多关注度,事件更多细节也请等官方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