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我花千万移民,却连工作都找不到”3个移民家庭的真实故事令人沉思(组图)
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中小学时期就送孩子出国读书,甚至还有一批孩子一出生就被带到了国外,成为土生土长的ABC。
留学低龄化,不仅带动了留学后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催生了另一个新型职业——海外陪读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孩子,她们辞去国内的工作,移民至海外,全身心扑入相夫教子的事业中。表面看起来可以不为物质忧愁、安心主内的她们,实际上过得如何呢?
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揭露的三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移民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陪读妈妈:当爸又当妈
早上5:40起床,晚上22:20睡觉,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就是补习英语,再无其他的娱乐活动,这便是陪读妈妈Rita的日常。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Rita曾是国内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北京拥有体面高薪的工作。只是无奈户口落在深圳,没法让孩子参加北京高考,这才狠下心移民到了美国加州。
和很多典型的陪读家庭一样:爸爸是空中飞人,留在国内继续自己的事业;妈妈则在海外独自带娃,又要当爹又要当妈。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从2006年移民至今,Rita的丈夫飞来海外团聚的次数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在美国,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Rita一人包办,由于语言不通,Rita说她“连病都不敢生”。
每天得照顾一小一大两个小孩的Rita,剪着方便打理的短发,穿着舒适宽松的帽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Rita的女儿今年上十年级、儿子上六年级,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参加各种培训班。虽然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行之不易。
儿子班上十多个同学都是移民家庭的孩子
但即使再忙碌,Rita在接送孩子之余,也会抽出时间在车里自学英文。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来到美国之前,Rita曾对美国教育存在误解,以为美国的孩子很轻松,但来了之后才发现,美国培训机构之多,丝毫不输于国内。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不论在世界何处,咱中国的孩子还是得天天周旋在各类培训班之间。”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亚裔多的地方学风通常更好、更适合孩子求学,但相比而言,房价也会更贵。拿人才荟萃的旧金山来说,"一块木板砸下来,10个里面有9个博士"。
对此,Rita说“我们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才来到美国”,因此他们一家选择了更有学术氛围、同时房价也更贵的旧金山。
Rita的女儿,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美国的校园文化也曾让Rita感到惊讶,这里的学生可以穿着暴露、染发纹身,更有甚者,在女儿读7年级时,她们的英语老师竟会告诉学生们:顺利毕业,不要怀孕。
但久而久之,她也慢慢习惯了。在她看来,这是美国自由精神的体现。
Rita的女儿,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让Rita欣喜的是,两个孩子的成绩都非常好。女儿现在就读的私校在全美排名前五,学习成绩全部满分不说,还画得一手好画,而她的目标梦想是——耶鲁大学。
10岁的儿子小志则对高尔夫很有天赋,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家庭的耳濡目染,Rita的丈夫很早就开始打高尔夫球,Rita在小志1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带着儿子在电视上观看高尔夫球比赛。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如今来了美国,Rita每周可以带着儿子在附近的球场学高尔夫,这些都是国内难以获取的资源。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只是Rita也隐隐感到一些危机,比如每天操持家务的她无法赢得孩子的敬佩,比如习惯于海外生活的孩子们开始越来越难与老家的外婆沟通。
但对她来说,只要达到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她就满足了。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全职妈妈:我们是外地人
“我的终极目标是做家庭主妇,在这里可以实现,在北京我还真不敢去做。”
这是王晓春同意移民新西兰的原因之一,只是后来她才发现,还是在外工作比较简单。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王晓春和丈夫丁勇都是名牌大学的硕士生,毕业后各自进入大企业工作,在北京也算是金领阶层。
理工科出身的王晓春,做事井井有条,连移民计划都安排得与众不同。她把项目管理上的特长用在了安置新移民生活上,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火星计划。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在王晓春的规划中,打算先让爸爸技术移民,买完房后再回国接一家人正式乔迁。“火星计划”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很快顺利地实现了“移民梦”。
然而拥有如此能力、在北京“价值千金”的王晓春,移民新西兰后却发现,自己怎么都找不到工作,投出去简历统统石沉大海。此前,有一家公司,王晓春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招聘方所有的要求,但在足足3个小时的面试后,最终仍旧以失败告终。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丈夫,因为语言薄弱也是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在自家的车库里开了一个工作室,主要面对的还是中国国内市场。现在他们全家人的经济收入,也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固定客户。
丈夫丁勇说:“在国内我们已经给自己赢得了很多很多的安全感,但是在这里什么也没有。”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虽然在国外无法立足,王晓春一家却从没想过会回去。异国宽松舒适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对国内拥挤的现状极度排斥。
譬如,住在拥堵的北京,去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得堵两个小时,出门还要考虑空气问题,这显然与这家人追求的高质量生活相差甚远。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在社会福利上,新西兰也有着让人向往的“砝码”。他们5岁的女儿在公校读书,只要父母有移民身份或工作签证,就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而更小一点的儿子也能在附近的社区上免费的早教课,王晓春每天都会带孩子到各地参加公益性的亲子活动,对此她很享受。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与此同时,拿到新西兰身份的丈夫,在每每回国出差时,也总能在朋友面前多份吹嘘的资本。
然而深陷在生活琐事之中的王晓春,还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工作,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她不想让孩子们觉得,她只能是个照顾家里的全职主妇。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海归妈妈:孩子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10年前,张婧夫妇都曾留学海外,毕业后回国结婚,现在又为了孩子再次出国。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天性。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张婧是成都姑娘,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原本在成都担任电视台的国际新闻翻译。如今,她只是个普通的全职妈妈,带着一儿一女两个娃。
“很多人觉得,你出去留了学,干嘛要在家带小孩,这是不是一种浪费”,但张婧却觉得自己的牺牲没什么问题,只要家人支持就好。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一家人选择在美国加州落脚,他们特别查阅过哈佛大学的研究,认为阳光明媚的天气可以减少患上抑郁症的几率,而且这里更适合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来了美国后,张婧两个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比在国内足足多了一倍。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加州聚集着大量的外来移民,对各个族裔的包容性很强。张婧女儿的幼儿园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授课;儿子虽然还没有上学,但已经能在图书馆学习日语。
虽然现在一家四口只能租着一间公寓,但张婧似乎很满意自己的移民决定。
在她眼里,至少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成绩好,可以去斯坦福大学,就算不好,也能到家门口的公立大学读书,反正都是世界顶尖的名校。”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不过还是有不少地方,与张婧的想象有所出入。“很多人觉得在美国养娃不会花太多钱,但其实教育支出还是挺大的。”
留美的实际花销让张婧不禁感叹:孩子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张婧算过一笔账,紧巴巴地养一个小孩,不出国旅行、不买各种名牌,一年怎么也得花人民币2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零用钱、娱乐开销,以及回国的机票。
张婧说,养一个娃都够买几十个爱马仕了。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对于新移民家庭来说,能否在当地立足,全家都要看爸爸。幸运的是,张婧的丈夫在当地找了份金融业的工作,提供了还算不错的物质支持。
而张婧则在一年之内,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早教证书,正在应聘当地一家老牌的早教学校。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他们也会时常怀念国内的食物、热闹的环境,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他们已经满足。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远渡重洋来到国外。然而,看似光鲜亮丽的他们,在国外,也有着自己的烦闷与苦恼。
除了难以跨越的文化差异,最让人形成心理落差的,还要数国内外悬殊的就业差别以及由之带来的悬殊社会地位。
纪录片中,无论是曾在国内大型通信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的Rita,还是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的王晓春,在国内她们是人们眼中的Winner,但到了国外,她们成了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家庭主妇。
当然,纪录片中三个移民家庭的故事并不能涵盖所有移民家庭,移民于他们当中很多人而言,是当下经过深思熟虑的“最优选择”。
毕竟“就近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通往名校的更便捷通道,对于很多华人家庭而言,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