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战人间地狱 利比亚到叙利亚的战场经济账(图)
截至2020年1月下旬,在土耳其宣布派兵,并在利比亚前线部署先进地对空导弹等装备后,利比亚东部“国民军”(LNA)的攻势似乎有所减弱。但这较之利比亚自2011年以后内战不断的现状,终究只算是其中一个波折。
目前,LNA军与西部“民族团结政府”(GNA)的“大战”已大为缩水,交战双方总共只有一万两千名利比亚人,即七千名GNA军和五千名LNA军。剩下的是近两万名俄罗斯、苏丹、阿联酋、苏丹、土耳其的“雇佣兵”,至此,外界总算可以发现,被这场大战摧残了十年的利比亚可能已经再也拿不出更多的力量了。而这差不多也算是“阿拉伯之春”后中东战场的一大缩影,也门、叙利亚等国的局面亦然。
包括德国、俄罗斯、中国在内的多国首脑举行了在柏林的利比亚峰会,但这场大会的结局仅以外界约定不干涉利比亚内政告终,这对于利比亚战场的直接影响是极为有限的。(美联社)
比起尚能维持基本社会秩序的埃及、突尼斯等国来说,利比亚可算是“阿拉伯之春”的一大悲剧,自2011年利比亚爆发武装冲突以来,近20万人在该国国内流离失所。其经济状况更为不堪。
尽管在2010年冲突爆发前,利比亚仍可因其石油取得每年320亿美元收入。但“革命”之后,2011年的内战就使其当年的经济增长率降为负61%。这固然让该国在2012年迅速因为石油恢复生产取得“超过100%”的经济增长。可油气收入占利比亚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占出口收入多至97%的现状使得该国的发展还是被进一步爆发的内战打乱了节奏。
在2014年到2016年间,以哈夫塔尔(Khalifa Haftar)将军为首的军事强人取得了利比亚东部油气田产区,随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又在2017年2月和利比亚石油公司签订投资和原油采购协议,法国也在利比亚东部确保了自身利益。这使得利比亚实际上已经因油气资源的争夺而陷入分裂。而这种战乱频仍的局面也使得其经济指标难以被统计。
延续到2019年的也门内战虽然让外界感受到了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各种新型战法的运用,但它也同样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也门国家。(视觉中国)
同理,另一个进入战争状态的“革命”国家也门也几乎走到尽头。因武装冲突持续,也门财政资源流失严重,其经济一直依赖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支援“输血”,处在崩溃边缘,其货币里亚尔也持续贬值。
就目前也门的现状来说,自从胡塞武装组建“救国政府”,并在2014年9月夺取其首都萨那之后,流亡的也门哈迪(Abdu Rabbih Mansour Hady)当局就一直难以扭转颓势:目前,也门国家85%财政资源流失,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近乎停顿,其他外汇供应也因丧失领土而减少。
虽然自2015年3月后,以沙特为首的多国联军展开了针对胡塞武装的“反恐行动”,但双方直到2019年仍维持拉锯战状态,这让处于流亡状态的哈迪政府颇为苦恼。虽然沙特当局已向流亡中的也门中央银行注资30亿美元,但这并不能阻碍也门里亚尔一路暴跌的颓势:2014年时,1美元可兑215也门里亚尔,到2018年,1美元就可兑800也门里亚尔。
类似的局面也发生在了叙利亚,据“叙利亚政策研究中心”2015年时估计,战争给叙利亚造成的整体经济损失约为2,550亿美元。联合国也在2015年时指出,如果叙利亚危机延续到2020年,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约1.3万亿美元,接近西班牙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而叙利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恢复至动乱前水平,将需要10到15年时间,其经济水平也已至少倒退30年。
中东地区内战频仍的现状与历史基础有关。103年来的历史充分显示,英法等欧洲强权划定的这一领土和势力范围完全无视中东地区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和历史传统,它导致了阿拉伯地区长期处于碎片化状态。
随着美、俄在二战后取代英、法在阿拉伯地区取得主导权,当地的政治派系又在冷战对峙和美俄对峙的大环境下连续遭遇近乎于拉锯的争夺。这种争夺的结局无疑让阿拉伯世界在20世纪到21世纪的百年间随时因外力走上弯路,其发展与改革的路线也容易被政变或武装冲突轻易打断。
当旁观者们回顾这种历程时,或许就可以对“阿拉伯之春”及其结局表现出悲悯与释然:因为这还不是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时候,更不用说西方世界为其勾画的蓝图可能早就包括了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