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4日 16.8°C-20.0°C
澳元 : 人民币=4.68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2020-11-04 来源: 女孩别怕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大家好,我是田静。

今天想和大家正经聊聊不讨喜的「死亡」话题。我发现,在以往的文章中,只要涉及到「死」「自杀」等字眼,数据就会比日常低特别多,想来都是出于「恐惧」吧。后来,我有意地不去碰类似的选题,怕大家看多了难过。直到前几天有读者和我说她想自杀。原因是读到一本书说:「暴烈的死亡是美的终极形态」。

这给她年轻的生命带来了冲击,本来就对死亡好奇的她,好像找到了答案,觉得觉得死亡是美好的,浪漫的......那一刻我决定,这个话题以后不仅要聊、还要常聊,甚至放大音量聊。【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

每年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背后缺的是什么

10月,一名高二的少年留下遗书跳河自杀了。因为早恋,他被班主任谩骂:“蠢驴”,声称自己被活活逼死。微博上大家带着这个话题讨论的时候,有个博主的表述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段话的大意是,现在的青少年都争相排队的效仿自杀,鼓励以死明志,特别不健康。他认为,年轻人的叛逆已经演化成了无力的自毁,而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生命。年轻人既然反对、厌恶,那么就去呐喊、去抗争,自杀不能明志,最多只能速朽到别人几乎反应不过来的谈资。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
△博主评论跳河少年,质疑年轻人软弱

他好像说得没错,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这个数据正在逐年上升。这些数字,是否真的佐证了妄想「以死明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我还是觉得怪怪的。私以为,把青少自杀现象一味的归罪于「效仿」、「软弱」也是另外的一副拿鼻孔看人的讨厌面孔。只差拿出村口大喇叭喊出:「你弱你活该」、「你承受不了就该死」的混帐话。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3
△究竟什么在杀死我们的下一代

我在想。为什么17岁少年,会从桥上跳下?为什么,少年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阳台一跃而起?为什么,他们要留下遗书放逐自己?有个网友的说法,我看得背脊一凉。当人们在质疑少年的时候,只有她在追问:怎会如此的暴烈的反应?

我们的少年何以就悲哀地内卷到了“死给你看“的最无力反抗形式?有没有想过,大多数儿童青少年,选择去死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一直都在接受错误的信息?拯救儿童青少年,需要的远不是鞭挞和空洞的口号,而是上一堂真正意义上的、一直缺席的正确死亡教育。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4
△一直有声音,也一直没落实的死亡教育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5

死亡教育是什么

它是比性教育还糟糕的存在▌

死亡教育不是鼓吹死亡:这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能使学习者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而死亡最直白的解释是:一切生命特征的丧失且永久性的终止,而最终变成无生命特征的物体,且不具备逆转性。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6
△街访,死亡就是结束

我知道,对比我们从小接触的信息,以上解释也许残忍得有些冷冰冰。因为从我们第一次对死亡开始疑惑起,得到的回答也终究是模棱两可的。

5岁的时候,我外公去世。妈妈陶醉地说:外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爸爸严肃的讲:他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外婆则更离谱:老头子驾鹤西游了,悠闲着呢。我大舅是个文艺中年,红着眼回答我:外公的花儿落了。长大些,碰到邻居家办丧事,我正式发问:到底什么玩意是死?我妈说:“滚,晦气不?再提这个字就打死你。”好家伙,我连死都不知道是什么,就要被妈妈打死了。

但从此,至少在家这个范围,我便对「死」闭口不谈了。直到,这个透明字成了我嘴部肌肉记忆,憋不住想和人交谈,我就说:「诶,你知道不?内人,内个什么了。」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7
△经典死亡教育电影《寻梦环游记》

这个状态,我一直保持到今年,因为疫情,全球都陷进了集体死亡。那些被藏起来的恐怖、焦虑、不安终于躲无可躲,像病毒一样侵入每个人的细胞。我开始意识到,死,不是内什么、不是神秘、不是星星、也不是很远的路。死就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是禁区,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结果。也是因为这样的集体性焦虑,让我彻底知道,在我国死亡教育,是比性教育还糟糕的存在。起码,我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父母还勉强说了两句性教育相关的话。而至今,我都24岁了,仍旧还是没解锁在家说「死」的资格。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8
△电影《入殓师》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9

错误的死亡教育会带来的后果

曾藏匿在网络世界里的自杀qq群,活跃的大都是不谙世事却面临挫折的青少年,几百号人扎堆聚在阴暗角落,汇聚成一种——“死给你看”的群响。在这里,组织者只谈死亡的解脱、报复快感,但绝不科普濒死的时候的痛苦。而且,不知道何为「死」的青少年男女,更不知道如何实施行动。所以才接连产生了自杀效仿游戏:一个人走在前面教授方式方法,后面的人就接连跟上。我曾和加入过类似群聊的人交谈过,说起自杀群,他反而是一种感激的心态。他称自己身在其中才有幸上了人生第一堂,死亡教育课。“抢救室醒来的那刻,我就想喝一口饺子汤”“谁爱死谁死,我现在看到酒阿、药阿之类的胃里就冒酸水。”曾企图喝酒吞安眠药的他这样说到。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0
△自杀群公告,使用聚会、芬芳、殿堂等词

自杀群里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是幸运的一部分,因为体验过濒死的痛苦,才了解了生的美好。而不幸运的是,那些没有退路、没能被及时阻止的人。日剧《非正常死亡》拍出了很多社会性议题。其中第二集有个叫小花的女孩,误打误撞和朋友加入了广泛存在的「自杀邂逅网站」。直到被网站犯罪份子操控,真实的体会到濒死的痛苦时,姐妹俩的求生意志终于打败了对生活痛苦的厌倦。最后得到解救的小花,只想好好活着,替死去的姐妹活着,代替她去看白夜。小花的死亡教育第一课,除了把自己身处险境,代价还有一条鲜活的生命。何其沉重。家庭,社会不敢触碰的死亡教育,总会有人采用极端的方式教会他们。怕的就是,学会了,人没了。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1
△《非正常死亡》石原里美说人类触及到死亡其实很顽强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2

自杀的青少年从哪里来的勇气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比起活,死往往需要10倍的勇气。说起来,自杀、自毁等行为为什么能引得青少年相继模仿呢?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我们会模仿,也大都是出于好的方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出发点都是从美的。其一,是死亡教育的缺失。其二,是我们在避讳死亡的同时,还企图将其浪漫化。不管是,星星、远方,还是驾鹤西去.....

可以说,死亡被无形盖上了一层浪漫滤镜,并且一代代传承。屈原被流放的时候,其惨兮兮,瘦得已经没个人样了,眼神呆滞,人生黯淡莫过于此。某天他在洞庭湖旁一个叫汨罗江的地方散步。刚好,这时候听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一时没忍住,选择在汨罗江抱石自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大笔纵横飞舞,刷刷几下,就给后世的文人开出几条出路。后来人人都说,屈原死了,但诗歌活了,但闭口不谈其他。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3
△屈原投江

比如深度分析下,屈原在下沉的时候:喉咙和胃部进水再进入肺部,带来的剧烈的撕裂感和灼烧感。耳膜灌入水时那种的脑浆要炸出的崩溃感,而当水进入了身体的组织液内,皮肤会开始变得肿胀,形成骇人的巨人观。说起来,他为什么要抱石头?正是因为他知道死亡是痛苦,且不可逆转的。他也知道,在濒死的状态,人一定会迸发出求生意志。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4
△溺水时伸出的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偶像之一是屈原,同样怀才不遇的处境,同样是溺死,有网友说:有没有可能,他就是搞模仿?李白的死,坊间说法不一。有人说诗仙好酒,可能是死于酗酒。还有人猜,李白活到了62岁,想来就是病死的。但以上说法都太俗了。人们最喜欢最能接受的死法是:李白死于捞月,既然生得伟大,就要死得浪漫。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5
△人们偏爱浪漫的死法

但「醉酒捞月」坊间其实还有另外的版本。说李白当时就是喝多了,脚边打滑掉掉进了湖里,这就很尴尬。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6
△李白捞月 

我们这代人都熟知的哪吒。人家小小年纪辛苦戎马半生、鏖战三太子、保卫人民....最后因为家庭沟通教育问题,不得不选择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人人都说他精神弑父牛逼,视为偶像的时候,我只关心他血溅三尺到底疼不疼?但凡是其他的选择,但凡父母好沟通些,哪吒也不至于落得这般悲剧。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7
△哪吒自刎

在现代,死亡被浪漫化的说辞也不是没有,三浦春马去世了,他选择在衣柜里自缢。再结合生前其母亲对待他的种种,有网友将其美化成:精神弑母。因为选择在衣柜里自缢,就是等同于回到母亲的子宫里,用脐带把自己勒死。我寻思这不就是我看《蝴蝶效应》的桥段?细想一个偶像的自杀被浪漫戏剧化,会带来的影响和模仿效应,勿须多言。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8
△三浦春马弑母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以死发轫,以死收尾,死亡描述连绵起伏。曹雪芹以多种方法表现百余人的死亡,但个个都如云烟般香消,即便再残忍的死法也是香魂出窍。当然,不是说死亡被浪漫化不好,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但是在地基都没打好的前提下就空谈浪漫,是无形索命行为。性爱被粗暴的浪漫化,造就一种没有性生活等于耻辱,导致了瞎搞男女关系等乱象;人流被粗暴「无痛化」同样造就了上万少女的悲剧。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19
△《红楼梦》林黛玉

浪漫的前提是清晰的死亡认知。但在浪漫盛行的前提下,那些血淋淋的真实反而被埋葬了。《金瓶梅》被禁的原因,不仅是欲,还在于它探索了死的禁区。所谓精尽人亡到底咋回事,西门庆的临床反应是:“初时是精液,往后尽是血水出来,再无个收救。西门庆已昏迷去,四肢不受。精尽继之以血,血尽出其冷气而已。”想来这段如果被大多数男性看到,大概会遵守些“男德”吧。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0
△《金瓶梅》

《水浒传》也被称为荼毒青少年的书籍,被呼吁全网下架的原由就是描写死亡过程过于真实血腥、内容充满了太多的杀伐和死亡。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1
△水浒传血溅鸳鸯楼桥段

而「一味粗暴的浪漫化」背后,是儿童青少年对死亡的错误认知,间接引导人们将自杀视为一种值得效仿的英勇果断的美好行为,而出于认同去模仿。他们不知道,真实的死亡其实并不那么美好。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2

回到现实

死亡仅是一件乏味痛苦的事

陈丹青提出:死亡是非常乏味的,千万不要浪漫化,它就像条老狗一样死掉。我且大胆的摘抄出两句关于濒死,也关于疾病的痛苦描写。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里真实的记述了主人公肉体经受的一切。它不够浪漫,但足够真实也足够疼痛:痛苦把人推进深邃狭窄的黑麻袋里,一推再推,触不到底,它像昏暗的烛光般绵延不尽。呻吟持续整整三天,这个声音即便穿过两扇门也让人心颤......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3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4

   △濒死的痛苦和孤独于此同时,身处濒死状的主人公的内心也起了深刻变化。这般痛苦的驱使下,他开始注意到存在于生活的其他人。21岁的他经历过死亡体验,逐渐感受到金钱、名利这些东西都排在生命的后面。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5

     

△大多经历过死亡体验后,都把「生」排在了前列要知道,在死亡和疼痛面前,浪漫不值一提。那个在10月25日选择跳海的男人,失踪7天后的案子终破了。11月2日的时候,警方打捞出两具尸体——其母亲在男子失踪的同一个位置坠海身亡。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6

△大连警方打捞现场你看,真实的死亡面前,没那么多浪漫,有的都是心碎。这一点,需要更多人知晓,特别是儿童青少年。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7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认识「死」

同时更珍惜「生」

「死亡」就是房间里那头粉色大象,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假装看不见罢了。说到底,因何要死亡教育?——因为这是生命历程中必经的一环,我们需要看见真正的生命。但在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空白期。正如白岩松说的那样:「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8

△白岩松

很多国家,死亡教育从幼儿园起开始普遍实施。有些学校不仅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上,还渗透到生物课、科学课、社会课等各个学科。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从1976年开始,已经有1500多所中小学生实施「死亡教育」课程。

这门课都上什么内容呢?会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和孩子们讨论,人在死时会发生什么事。

这个过程中,还伴有表演形式,体验突然成孤儿的凄凉感。

他们会去到癌症患者宁养院,目送着临终者离开人世。

一切的生物都是他们探讨死亡的范围。

从叶子春夏秋冬的变化,他们告诉儿童青少年,死亡是自然也是必然发生的,不必害怕,应当和绿叶般,为自己曾经是生命的一部分感到骄傲。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29

△美国畅销书,主讲死亡教育英国在1988后开始运行「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开设的目的是: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和情绪的控制力度。

有研究显示,很多国外的孩子从3、4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30
△日本人谈安乐死

如何面对下一代谈「生死」,其实从日常生活就能做到。遇到植物、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适当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引导,给予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我知道,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我最喜欢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够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女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组图) - 31
△《奇葩说》邱晨

在“癌症”后明白,直面死亡,才能对抗它我始终觉得,面对死亡,不必过于恐惧:若是没有死亡存在,那我们的生命质量必然会降低。同样的,也不必过分美化死亡,因为其过程大概率会伴随超乎想象的痛苦和无力挣扎。正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也了解死,选择快快活活过每天。△生命的意义在于,尊重生命

田静后记:诚然,除了良好的「死亡教育」。或许,我们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失败教育。青少年,所谓「死给你看」真的是一种软弱吗?这无非是唯一的选择,他们不知道除了死亡,世间还存在100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背后被我们忽视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错失的求救信号。这些,都需要个体、家庭、社会去引导和教育。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当你读完这句话,就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人来人往是事实,我们不该有意识的去边缘模糊死亡的存在。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是必然的事。而所谓死亡教育,本质上就是提供给孩子更广阔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要知道,站在原地考虑问题,和站在终点考虑得到的答案会不一样。

关键词: 死亡教育中国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