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16.6°C-19.0°C
澳元 : 人民币=4.72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邢自强:疫情强化中国供应链优势,A股值得增配,看好消费升级和科技自主化

2020-11-06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们认为A股还是会表现优异,值得大家增配。看好中国消费的继续升级和复苏,还有科技自主化这块。外资会继续流入到中国头部的科技、消费企业里。”

“我们在国内比较看好的、受益于消费回流的板块包含了旅游、娱乐、服饰、化妆品、奢侈品、高端汽车,都会是国内消费的亮点。”

11月3日,在华尔街见闻11.11直播节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以《中国经济“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为主题和华尔街见闻视频总监李策进行对话时,作出上述判断。

邢自强:疫情强化中国供应链优势,A股值得增配,看好消费升级和科技自主化 - 1

邢自强认为,这次疫情实际上强化了中国原有的、对其他新兴市场的优势。中国复工复产的速度、产业链的完整性、整个上下游布局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展示了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据他调研,各地工厂订单络绎不绝,超出80%企业认为中国是其主要战略市场并表示无产业链外迁计划。

以下是本次对话内容精华:

看好消费回流板块

疫情以来,消费回流是大趋势。当海外各国还在为疫情纠结到底要不要重启经济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内在的转变,包括消费结构的新格局、新玩法,这是比较重大的一个趋势。

短期来讲,这种回流是因为海外疫情迟迟得不到控制而迫不得已。但长期因素在于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世界各地的治理方式、治理结构,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甚至包含了中西方的老百姓心态的相对变化。

国内政策顺势而为,加大许多开放政策力度。如海南岛等免税牌照的开放,让消费者享受到同等价格、同等品质的东西,国际品牌销量大幅提升。

同时,从美妆、文化娱乐到宠物、快消、时尚,这些行业都出现了中国本土企业。他们能够把供应链优势、结合研发的提升,以及一些新式的网红、社交式的营销结合在一起,各种创意,快速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形象和吸引力。

不止是奢侈品,国内过去相对滞后的那些深度体验式的、文化娱乐式的市场,如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美妆、住宿、服务、娱乐等行业也值得长期投资。

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在国内比较看好的、受益于消费回流的板块包含了旅游、娱乐、服饰、化妆品、奢侈品、高端汽车,都会是国内消费的亮点。

疫情强化中国供应链优势

和市场所担忧的恰恰相反,这次疫情实际上强化了中国原有的、对其他新兴市场的优势。中国复工复产的速度、产业链的完整性、整个上下游布局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展示了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中国在全球的贸易占比、制造业比重节节提升,各地工厂订单络绎不绝。

据我们的调查,仍有超出80%企业认为中国是其主要战略市场并表示无产业链外迁计划,和去年的同比数据相差无几。一些企业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政策优惠,如特斯拉,正在加强工厂建设,本地采购比例快速大幅提升,收入也可观上涨。

从基本面上来讲,中国的贸易、中国的制造业是继续得到支撑的。

但还是有一些地缘政治的声音,还有一些企业会审视自身供应链过于集中在一个国家的风险。

还有企业过去重视效率,现在转向了重视稳健性。他们可能会把过去集中在中国的产业链,转为中国+1战略,找一个其他新兴市场来进行投资,有一个Plan B。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

这对中国也是一个压力、动力,给我们在十四五规划在进一步加速开放带来了很多的紧迫性。但我们最终还是要靠国内的巨大消费市场,配合以更宽的、更开放的市场准入,公平透明的竞争性政策来吸引外资企业“在中国、为中国”。

双循环是疫情以来中国的政策的重中之重。它本质上在中国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而且出现逆全球化的潮流下,要做大做活国内市场,并且通过开放、扩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力,要留住产业链,并使产业链持续升级。

新常态下仍需警惕通胀风险

这次疫情后全球、尤其是西方的后遗症,我总结为“三去”时代:去科技主导、去贸易全球化、去企业巨头化。

这会导致全球日益呈现政策越来越零碎化、经济越来越平庸化,中国面临的外围环境会和以往几次全球经济下行或衰退的周期截然不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摩根士丹利在六月份发布了一份蓝皮书,结论是:全球会加速从一个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转向为多极世界。这种新趋势对产业、对公司都会有较大影响。

东西方之间的一些摩擦可能会旷日持久,双方可能会在科技、地缘政治、医疗、经济等领域展开长期、全面的竞争。

世界上原有的一些多变协调的机制,如WTO会面临一定的衰退。在此过程中,欧洲、日本以及其他的新晋市场会在夹缝中力求平衡,不想错过两边的经济机遇,跨国企业也会相应改变策略,适应新的局势。

疫情期间,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货币大放水、财政大举债,这些刺激的特点是易放难收。

等到明年底甚至2022年,发达国家可能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增长状态,产出缺口收敛。但他们并不会及时地撤出、收敛这些政策。比如说美联储已经官方宣布货币政策框架改弦更张,2024年前都不愿加息。

代表着一旦海外经济慢慢恢复,产出缺口回到正值,而实体政策又不会轻易恢复,那时候通货膨胀压力卷土重来。特别是在叠加“三去”后,通胀会更加明显。

过去三十年,我们靠3T——全球化贸易Trade,科技主导Tech和巨头化企业Titans,他们都是通缩力量,导致生产率进步较快,产品较为物美价廉,但实际上通胀起不来。

但现在,这方面逆转的因素很明确了,尤其是西方世界,美国大选之后,会对科技巨头的监管进一步加强,针对垄断行业的征税也会加强。

这导致过去推动他生产率上升、通胀下降的因素发生逆转,这就造成了通胀可能会和过去的周期不一样,会在2020后卷土重来。我们需要做好这方面心理准备。

人民币将持续升值

我们当时撰写过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主要把视角放在外资怎么看人民币。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开放,时外资有更多渠道进入中国。以及中国国内改革,城市化2.0,迎接消费回流的海南免税岛、双循环,促进生产率提升,能够为投资者创造机会。

可能后续中国会展开一系列人民币汇率、结算方式的改革来拓展其适用范围。比如说最近已经把利周期因子和远期交易的准备金取消了,促进汇率的市场化。

同时,数字货币的测试也如火如荼。我们可能是全球首个推广数字货币的国家,并在未来自此基础上推动电子货币的跨境支付。这都是很重要的下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地位改革的内容。

这些路线图如果实施,未来每年流入中国的资金将会在2000亿-3000亿美元,流出量包括服务项目利差、对外投资等,这些抵消后中国的经常帐目和国际收支还是比较平衡甚至趋向于有盈余的,对汇率也起到支撑作用。

在此过程中,央行也有可能会鼓励中国资本的双向流动,来避免汇率形成单边升值的预期。比如说可以加大QDI对外投资额度,增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便利性,这样可以总体上中和人民币未来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对于“一篮子货币”,对于新晋市场的其他货币,应该会表现得相对比较强势,这样会符合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地位不断上升的事实。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如果我们跳出汇率短期的升值、贬值波动性,看看中长期,实际上现在有非常新的大的趋势正在体现:人民币国际化重新走上快车道。

中国从15年开始推动这个计划,主要想长期推动人民币达到一定的储备货币的定位。但是2015年之后,由于经济面临产能过剩、杠杆更高等结构性问题,当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外流。

然而16年以来,我们提出了非常清晰的三支柱框架:在金融领域防风险、控杠杆的攻坚战;在资本市场领域是开放,通过沪港通、债市通等改革来让外资更便利地进入。在实体经济领域,我们看到产业链的升级,新型城市化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尤其疫情期间,面对美元主导体系下的潜在融资风险,中国显然更加会未雨绸缪,来保证资本流入。人民币国际化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为了确保未来中国实现城市化、科技自主化的资本来源的必由之路。

我接触到的海外长线投资者,包括养老金、保险金和外汇储备的管理者,他们都认为人民币资产是颇具吸引力的,这就给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了进一步的提升的良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外资的流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根据我们对外资流入的预期,十年之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储备里的占比会达到10%,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

A股值得增配

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给了中国人民币主权资产的吸引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认为A股还是会表现优异,值得大家增配。我们看好中国消费的继续升级和复苏,还有科技自主化这块。

外资会继续流入到中国头部的科技、消费企业里。对中国的债券市场也一样,中国会不断在国际主流的债券指数里的权重会越来越高,西方的许多被动投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会来买中国的国债。

最近的五中全会强调了国内国际的经济双循环,淡化了GDP,转向了国内消费、科技自主化。

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科技自主化值得关注,这其中的一些具体举措,比如城市群的城市化和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的结合,包括5G的投入、工业互联网、医疗、汽车、零售领域的现实数字场景的应用,是很重要的促进国内消费的一环。

在核心科技的自主化领域,大家肯定会看到未来一些基础研究的加强,建立相对可控可靠的半导体产业链,针对研发方面税率的优惠,这也是专业投资者在未来会关注的方向。

对于消费,一个是服务与体验消费在崛起,第二个就是过去传统的大众消费会出现行业整合,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大家需要小心的风险是,家居用品等大众品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后可能会面临通缩压力。

关键词: A股消费科技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