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8日 14.7°C-17.2°C
澳元 : 人民币=4.5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2万清华毕业生留在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图)

2021-07-05 来源: 大猫财经 原文链接 评论11条

01

也许是因为毕业季的原因,有个视频被炒得很火。

按照金灿荣教授的说法,从1978年到2015年,光是硅谷就吸纳了接近2万名中国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啥概念呢?清华一年的毕业生也就三、四千人,这么一算,约等于五六年白干了。

虽说视频的年代有点久远,但这事往往能戳到国人的痛处。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清华、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培养的人才更是被寄予厚望。就算不能像钱学森、袁隆平那样报效祖国,总不至于转头就跑到大洋对面“发光发热”吧?

早年间,这样的选择也比较容易理解。

那会国内的条件确实比较一般,国外挣得多是事实,冷不丁有个赚美元的机会摆在眼前,一般人真是免不了心动。

在2015年前后,国内就有不少高校和院所集中处理了一批因为各种原因出国、并逾期不归的体制内人员。为啥放着编制不要也不回来?自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个人选择。

2万清华毕业生留在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图) - 1

最近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得很快,但这样的案例仍然不少。

比如先后在清华、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的生物学大佬颜宁,当年她离开清华大学赴美的时候就在网上掀起过不小的风浪,现在她已经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了。

再比如最近几年很火的物理天才尹希,他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高材生。尽管被学界寄予厚望,但这位青年学者还是在03年入籍美国,后来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

从毕业生到学术大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久而久之网上甚至流传出“清华北大就是美国附中”的夸张说法。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02

单从数据上来看,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前几年,有人统计了下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去向。

从2015年到2019年,清华约有27%的本科毕业生、6%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而北大则有约31%的本科毕业生、5%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2万清华毕业生留在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图) - 2

至于出国深造的目的地,美国自然是凭借独特的优势遥遥领先:

从2015-2019年,清华、北大毕业生出国深造首选国家均为美国,占比均为70%左右。

如果把统计范围再放宽点,那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曾经有留学机构统计了下各高校的出国率,发现清华和北大根本就排不到前三——

2万清华毕业生留在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图) - 3

单从比例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若按照出国人数排名,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都可以排在清北前面。

说起来,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虽然近年来咱们也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经费,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学科大牛、研究成果、实验设备都在国外,铁了心在国内闭门造车也不行啊,最终还是要出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留学比例恐怕在短时间内没法扭转。

03

留学没问题,学本事呗。

等到该工作的时候,选择就是个问题。对一个想要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来说,摆在眼前的基本就是三条路——搞科研、搞教学和找工作。

搞科研的门槛,说实话有点高。其实靠文凭和留学经历,找个研究员的位置也不算太难,日常做做实验、水水论文,生活还是挺舒适的。

但想要做出点成绩,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要知道,学术圈向来不是什么佛门清净地,不仅各种资格和title的评选要动心思,搞项目批经费更是步步惊心,没经费就没成果、没成果就没论文,没论文就没地位。

拿前文提到的颜宁博士为例,这可是生物学界响当当的大牛,说著作等身也不为过。可就算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颜宁还是在2017年的院士评选中落败,最终接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橄榄枝。

当然,有些研究单位的吸引力也确实差点,比如5200元的月薪找一个专业博士,估计是比较难的。

2万清华毕业生留在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图) - 4

不搞科研搞教学,那就更难了。

说起来,高校的教职好处是没有35岁中年危机的概念,但本身岗位有限、新陈代谢的速度又没那么快,每年留出来的位置自然是少之又少。

而且近几年,不少高校又搞起了所谓的“非升即走”。

一边在招聘时严卡年龄限制,一边搞起残酷的末位淘汰,青年学者面临的压力更是无处诉说,基本处在学校鄙视链的末端,久而久之难免心灰意冷。

如果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找个工作会怎么样呢?

其实选择也不算太多,毕竟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这些年里,踏踏实实搞制造业的公司根本就给不起有竞争力的薪酬;

就算是在最赚钱的互联网行业,想要靠个人努力攒够买房首付也是个不小的压力,反正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宇宙中心”,房价收入比早就涨上天了。

更可怕的是,钱没赚到身体反而垮了。

在这个堪称经济奇迹的行业里,前辈们斗争得来的八小时工作制根本就是个摆设,996是福报,007是本分,做六休一的大小周更是稀松平常,要取消很多人还反对,实在是令人唏嘘。

04

说到底,国内的人力资源始终是供过于求的,所以结果就是内卷。

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仅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扩大了教育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有了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咱们才能在入世后承接住各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顺势实现了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也才有了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雄厚资本。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扩招的巨大惯性也在不断显现。

只要咱们一天不具备世界市场的主导能力,被视为“人才红利”的红利本身就仍将会以一种相对“廉价”的方式被供应、被消耗,内卷严重,拼完自己还要拼娃,而类似高水品教育这种资源又很稀缺,幼升小、小升初政策经常变来变去,不论啥样的父母,都不得不拼,实在焦虑。

相比之下,留在国外倒是个挺好的选择。

目前仍占据产业链上游的欧美国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是相当显著的,最起码从购买力和房价收入比的角度来看,不少地方的确是要比在北上广过得舒服。

对普通人来说如此,对清北的毕业生亦然。

要不是各国央行的宽松政策一直不停,欧美房价的涨幅也不至于这么夸张。虽说前阵子房地产暴涨的新闻被外媒放在头条吵了好久,但这可是金融危机后的头一遭。

对于早就看腻了房地产相关新闻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免疫力”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对于毕业生本身来说,未来的去向选择并不应该被审视、批判。对背负着家庭殷切期盼的他们来说,理想和现实是必须要平衡的两条线,实在是难以两全。

当年邓公就在增派留学生出国的时候说过:“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

毕竟太平洋没加盖,跑了的还能回来、留下的还能再跑,说到底,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那么到底啥才叫“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呢?对人才来说,可能就是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吧。

关键词: 人才硅谷留学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1)
Kotsuyosama
Kotsuyosama 2021-07-05 回复
整顿一下娱乐圈,把里面扫出来的资金用于奖励科研团队,看能不能留住一点高端人才🤔。
@土澳居民
@土澳居民 2021-07-05 回复
做了院士还被暴发户踹断肋骨,这就是现状
星yyu语
星yyu语 2021-07-05 回复
这有啥的,2万清华留学生,也不是回流就一定有帮助的。东欧国家有一万多科学家在中国工作。这些人比清华学生更重要
土澳居民3568
土澳居民3568 2021-07-05 回复
大学里现在天天学党史😂,真正搞学术的会愿意被你天天洗脑吗
土澳居民3568
土澳居民3568 2021-07-05 回复
中国学术圈帮派林立,学伐丛生,回去重复复旦大学那个老师的悲剧吗😂,没有学术环境人家干嘛回去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