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4日 17.7°C-19.4°C
澳元 : 人民币=4.52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水硕之歌”:海归废物的一次温柔反攻(图)

2022-07-25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钱和学历日渐贬值不再令人意外,唯有经历和回忆不会通货膨胀。但愿“水硕”和“不水硕”们都能怀揣着书本和生活的厚度,等到抄底人生下半场的天赐良机。

“水硕之歌”:海归废物的一次温柔反攻(图) - 1

“远渡重洋上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

恰逢毕业秋招之际,一首乍听荒谬的“水硕之歌”蹿红2022届留学圈。这首踩着秧歌节拍、歌词搞笑、旋律魔性的“洗脑曲”最初发端于抖音,由一位留英学生所编,后流行于海外用户群体活跃的UGC平台小红书,引起更多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拿“水硕之歌”作背景音乐把自己留学期间的生活照剪成短视频。

“水硕之歌”像兄弟会的内部笑话,歌词中用几个典型的留学生活场景唤醒听者共鸣——赶作业“一天坐在电脑前,明天交稿奈我何,睁眼一看还写intro”,做饭“留学做饭争第一,烟雾牢记要散去,半夜火警震天齐,梦中惊醒没脾气”。它之所以能在小范围内的病毒式传播,还要归功于对“洋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的回应。

“水硕”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调侃英国大学一年制硕士的说法。“水”作为形容词在此意指含金量不高、实力存疑。质疑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12个月的学习时长过短,还包括了不上课的长短假期和考试周,且不带实习部分; 二是入学门槛,不少学校允许延迟语言成绩的递交期限或者让没有雅思成绩的学生参加语言班,也无需提交GRE/GMAT成绩。三是教育产业化。向全球推广英国教育是一项长期产业政策。英国教育部和国际贸易部希望制定战略在2030年将教育出口的价值提高到每年350亿英镑。不过,“把教育当作一门生意”的逻辑,在鸡娃补习班和知识付费上尚可以接受,但如果能用钱购买到的是对个人能力的背书,那就得琢磨琢磨了。港澳地区、澳洲、新西兰留学的社交媒体内容也是遭遇曲解和嘲讽的重灾区。

“水硕到底水不水”并不值得讨论。学习效果如何?留学的目的和价值何在?这些判断均因人而异。就读于华威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对FT中文网坦言,就她所修读项目而言,学制过短的确实让课程“干货”不够多,一年制设计的初衷并不是要让学生有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产出,更像是一个学科领域内各种101课程的集合,让学生根据兴趣去探索并完成毕业作品。

值得讨论的是,把“水硕之歌”视作一种个体表达,创作者如何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来创造意义,并试图影响他人的印象?

美国社会学保罗 • 威利斯提出,社会能动者在“意义创造”的积极过程中,理解自身生存处境,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关系以及为维护尊严、寻求发展和成为真正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认同和策略,包裹着文化特性。保罗 • 威利斯1977年出版的著作《学做工》中,展示出工人阶级子弟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行,反叛正式制度,进而生产出一套专属与他们自己的反讽新文化。沿用相似逻辑,将“水硕之歌”视为文化生产的产品,观察当中“意义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洞察“水硕”群体在此刻的生存状态。

这种自我表达中暗含着留学生的心态转变。歌词开头自嘲“不如三本和专科”,虽然明显带有夸张色彩,却也来源于一年制硕士们真切遭遇过的质疑,无论是来自网络还是私人生活。面对质疑,包括近乎反智言论的质疑,他们的回应并不是带有怒气、想要自证清白的反击。“水硕”视频评论区获赞颇多的留言,“摆烂”得理直气壮——“以前我还会跟别人解释,我上的课不‘水’,学期短考试多,写论文要看多少资料……现在我只会说,‘对,我就是水硕’。”“以前不喜欢听到人家说我‘硕士是买来的’,现在我只会回一句‘有本事你也去买一个’”。

“以前”到“现在”,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他们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出现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从个人奋斗的神话中清醒

单从今夏的热门词条——应届生“就业难”、大厂员工“毕业”、考研考公潮,让大众不需要阅读《文凭社会》,就认识到文凭的通货膨胀并非被夸大的焦虑,而是残酷现实。一位头部大厂人事职员向FT中文网证实,现在收到的简历大多写着硕士学历,虽然企业没有要求但是提升学历背景是不少人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做法,也就出现了“人均硕士”的场面。

文凭通胀,学历贬值,对应近年来大家更爱用的词就是“内卷”。刚走出校门的这届年轻人,恰恰是伴随着舆论对“内卷”的反思和批判完成“社会人进化”的,故而也衍生出所谓“90后、00后整顿职场”的说法。但是,赞美00后“人间清醒”,敢于拒绝无意义加班和无效内卷,忽略了这种“清醒”的底色是被迫无奈。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2021年东京大学入学仪式上的发言中说过:今后等待你们的是一个付出也未必有回报的社会。全球同此凉热。那套曾经能给人打鸡血的个人奋斗神话濒临破产。努力固然必要,但一纸海归硕士的文凭显然不能允诺你回国换取一份薪酬体面的工作,况且用人单位开始用更多的标准来筛人,比如审视你的本科学历,是不是C9,是不是985、211、双一流……

“水硕”毕业生清楚自知远渡重洋,不复昔日光环,而仅仅是为了能和越来越多同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争辩“‘水硕’不水”,既然不能带来身份认同和尊严的加成,又何必浪费口舌。他们大张旗鼓地调侃自己的学历“水”,是在拒绝遵循“高学历靠努力”的叙事来自证清白,用“摆烂”的姿势宣告自己已经不再相信新自由主义的神话。

甚至,苦闷的年轻人流行以“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为开头来造句,在社交媒体上的集体发泄迷茫与不甘,诸如,“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我就能心安理得地去摇奶茶、去做收银员、去开洒水车,可我上过大学,我拉不下脸”“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我可能会进厂拧螺丝拿月薪五千”。

《学做工》的研究对象是工人子弟。他们反叛制度对文凭和学历的认可,重视劳动经验而轻视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拒绝靠文凭实现跃升,也因此子承父业,仍旧把自己框定在了和父辈同样的下层经济结构里。而在较高级社区上文法学院的学生却认同“知识的阶级属性”,看到了文凭作为选择和社会流动性在阶级社会中的价值,就算是其中有反学校情绪的违规生也深谙此理。对此,保罗 • 威利斯总结道:“对于更在乎自身在阶级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中产阶级来说,文凭作为社会性的掩护,是攀登社会解体的力量。”

同样地,“水硕”们丝滑地接入了文凭社会的权力规则,尽管内心对投身“内卷”持有批判。别人质疑他们“买文凭”的时候,他们的回应竟然是:“有本事你也去买一个”。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表明海外学历并非真的花钱就能买;另一方面,他们承认父辈的资本积累给予自己的加持,甚至能毫无心理包袱地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如此直白,称得上一种时代奇观。“有本事你也去买一个”这句话给人的冲击感,不亚于今天习惯了听流量艺人大谈梦想的观众突然发现,当年的张曼玉竟敢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笑谈自己演戏的动机是“贪慕虚荣”。毕竟,和更早阶段的90年后生人相比,他们是更名副其实的“四角吞金兽”,从小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中摸爬滚打、对学区房、赞助费、择校费的操作屡见不鲜,他们习惯甚至乐见“经济资本交换文化资本”的运转。文凭和资格执照这些被劳动市场认可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可用来安身立命。

况且,“性价比”向来是一年制硕士项目对很多学生的吸引力,即用一年时间就能拿到硕士文凭,相比2-3年的学制能更快让毕业生进入职场积攒经验。另外,留学回国人员还可以享受城市“抢人政策”的红利。以今年6月份更新人才引进相关政策的上海为例,2022年7月-2023年6月,“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正如“读了大学所以没法心安理得去摇奶茶”,“水硕”们终究不敢接受“摆烂”的最坏结果,即从自己父母的阶层滑落,因此末了仍要在歌词中鼓励自己:“水硕很单纯,万事靠打拼。只要肯努力,秋招没问题。”

不管是转发“水硕之歌”,或是自嘲“海归废物”,这些自我表达中虽带有批判和解构现状的觉醒,仍然是用土味和丧气精心修饰过的精英话语。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57万人,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80万人。无论是“水”或“不水”的海归,还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国内院校研究生,在“卷无止境”的竞争面前,纠结国内外硕士鄙视链的声音在集体性倦怠中识相地沉寂了。毕竟,“人均硕士”的压力已经让上岸的幸存者们也有兔死狐悲之叹,“人均博士”的场面是不是也不远了呢?到时候顶着硕士文凭的打工人们又该如何自处?

大通胀时代,钱和学历的日渐贬值不再令人意外,唯有经历和回忆不会通货膨胀。但愿“水硕”和“不水硕”们都能怀揣着书本和生活的厚度,等到抄底人生下半场的天赐良机。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