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7日 20.9°C-24.4°C
澳元 : 人民币=4.5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2022-12-18 来源: 外滩教育 原文链接 评论4条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

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的芬兰妈妈,网名“芬兰卡姐”,分享自己为什么不惜放弃自己在中国的事业,也要带女儿回芬兰读书。

卡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芬兰人,因为从小跟随父母在中国和芬兰两国读书和生活,后来又定居广州,从事酒店业和旅游业,还嫁给了一位东北小伙。

可在几年前,卡姐却放弃自己在广州辛苦打拼的事业,以及积攒了十几年的人脉,毅然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回芬兰读书。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1
卡姐和女儿Emilie在中国

是什么让卡姐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卡姐在视频里分享说,孩子在中国太受宠了,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仗着妈妈的总经理身份,在员工面前摆架子、耍优越感。自己和丈夫对她再怎么严格,也敌不过身边的大环境对她的“过分宠溺”。

她希望女儿能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学会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2如今,卡姐已经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转战芬兰,就读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所公立学校。

我很好奇,卡姐的女儿回芬兰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变化?像卡姐这样的芬兰妈妈,又是如何看待两国教育差异的?

在洋溢着圣诞氛围的一天,我连线了远在芬兰的卡姐。

从中国回到芬兰,

重新成为一个“普通孩子

卡姐感慨,回到芬兰以后,女儿Emilie最大的变化就是,重新变回了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正合卡姐的期待。

在中国,Emilie虽然从小读的是双语幼儿园,但因为是为数不多的外国孩子长相,老师和周边的人都给了她额外的关注。

每一次活动和表演,她都占据C位,大家的目光都会被这个酷似洋娃娃的女孩所吸引,女儿也很享受这种自带光环、成为人群焦点的感觉。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3
Emilie和她的中国小伙伴

卡姐不希望女儿有着这样的误解:因为自己外表和别人不一样,就比别人更优秀。

可是,大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宠溺”往往是方方面面的,很多时候也并非因为她是外国小孩。

卡姐曾在广州一家国际顶级商务酒店担任总经理职务,女儿在酒店里在和工作人员相处过程中,有时会耍一些“小聪明”,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卡姐对这样的事情非常反感,不止一次告诫女儿要尊重他人,不能太随心所欲等等。

然而,卡姐身边的其他人,哪怕是被女儿“冒犯”过的酒店员工、保安,却都觉得无所谓,“孩子还小嘛,没关系的,不和孩子计较”。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4
Emilie在酒店体验烘焙

就连卡姐家里的保姆阿姨,也都会背地里满足孩子的一些“偷懒行为”。

比如卡姐明明要求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但是敌不住孩子软磨硬泡,保姆阿姨就会心软,偷偷骑电瓶车去接孩子回来;

再比如,卡姐要求孩子和保姆阿姨一起搞卫生,帮忙做家务,但是只要孩子撒一撒娇,保姆阿姨也就“包办”了,还要帮着孩子圆谎......

比如卡姐明明要求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但是敌不住孩子软磨硬泡,保姆阿姨就会心软,偷偷骑电瓶车去接孩子回来;

再比如,卡姐要求孩子和保姆阿姨一起搞卫生,帮忙做家务,但是只要孩子撒一撒娇,保姆阿姨也就“包办”了,还要帮着孩子圆谎......

在中国这样的故事可能见怪不怪,在隔代养育中也经常能看到。

但对于一个芬兰妈妈来说,却感到难以接受。卡姐认为,如果整个大环境都对孩子都很“心软”,甚至有时候不讲原则,这对孩子的成长并非好事。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周边人和环境对自己其实是‘降低要求’的,也就学会了在家长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而父母很多时候也很无力,毕竟我们不可能一直盯着孩子。”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5
卡姐和女儿Emilie

借着这次回芬兰,卡姐希望能给女儿换一个环境,在一个没有人“惯着”自己的地方感受另一种生活。

果然,回国以后,横在女儿Emilie面前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急需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因为在中国读书期间,每天上学放学都有校车接送,回到芬兰以后,女儿甚至不知道怎么搭乘公共交通。看着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立上学,她自觉惭愧,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

家里不再有保姆阿姨了,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干;在学校更是如此。

在芬兰课程体系里,会经常看到烹饪课、手工课、木工课等这些课程。今天国内教育体系提倡将劳动技能课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儿,可是在芬兰,这样的课程已经扎扎实实推行了很多年,而且占据挺重要的地位。

在芬兰,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了一种教育传统。

有意思的是,芬兰的手工课也经过了一些迭代。

在卡姐小时候,男女生要学的内容完全不同,女生可能是织毛衣、使用缝纫机等;而男生则是一些比较粗犷的手工,比如做木工、修理桌椅等。

现在则没有性别差异了,女孩子同样会电工木工,男孩子也要学织毛衣和缝纫,这都很正常。

在卡姐小时候,男女生要学的内容完全不同,女生可能是织毛衣、使用缝纫机等;而男生则是一些比较粗犷的手工,比如做木工、修理桌椅等。

现在则没有性别差异了,女孩子同样会电工木工,男孩子也要学织毛衣和缝纫,这都很正常。

卡姐说,好在女儿一向对艺术类课程感兴趣,这些课程让她感到特别兴奋,趁着这样的机会,也好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6
卡姐在中国工作期间接受采访

说起芬兰的这些课程,大家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孩子宝贵的时间,不花在学习和刷题上,而是浪费在这些“敲敲打打”上,有什么意义吗?转念一想,这样的操作,似乎也只有“佛系”的芬兰才能做到。

原先卡姐也没考虑过这背后的逻辑。

如今,因为有在中国和芬兰两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她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动手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独立自主的体现。虽然它不属于我们常听到的“21世纪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什么“核心素养”,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责任感、幸福感。

就像卡姐女儿现在给家里换个灯泡,修理个小物件,都是手到擒来,也不会觉得这超出了自己分内之事。

这些年,卡姐目睹了很多中国孩子,因为被家庭、被学校“保护”得很好,从小到大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沫里,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都不需要他去探索和体验。学校里没有相关课程,家庭里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我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一个十几岁甚至已经成年的孩子吃饭,家长还要帮他把饭菜盛好,就差要喂孩子了。”

她认为,这些孩子哪怕成了学霸,他们的内在自我也是非常虚弱的,和真实的世界好像隔着一层,内心永远是那个脆弱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也缺少一颗感恩之心,将“不劳而获”视作理所当然。

更重要的是,孩子总归是要走向社会的。被父母“大包大揽”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在人生道路上也会很迷茫。

“芬兰孩子没有学习压力”

这是绝对的误解

回到芬兰,Emilie的学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不说秒变学霸,起码应该如鱼得水吧?毕竟,芬兰教育可是公认的“佛系”。

没想到,并非这样。

“芬兰孩子虽然不像中国孩子学习那么辛苦,在校时间那么长,但是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卡姐表示,大家对芬兰所提倡的“快乐教育”有一种误解,以为芬兰孩子没有学习压力。

其实,外界盛传的“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每天只学三个小时”这种没有压力、自由而散漫的学习体验,主要是在小学三年级以下。

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芬兰孩子也是有学习压力的,需要学的科目内容也很多,只不过大多数学习内容会整合在某一个大主题下进行探究,即“现象式学习”。

而芬兰孩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上,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7

卡姐介绍说,比如,女儿Emilie所在的学校,班主任不像中国学校的班主任,是班级里统领一切、事无巨细的“大管家”。在初中,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班主任都很正常。

在这里也没人逼你学习。特别是到了初中,相比小学,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更高,从选课、安排课时、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都可以自主支配。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中国孩子来到芬兰以后会“水土不服”。中国家长没有意识到,芬兰孩子都是从小开始,就开始锻炼“自己做主”的意识,尝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国内一直被老师、家长推着走的孩子,到了芬兰,还真的会不习惯。

在芬兰的教育体系里,学校与家长之间会保持着一种界限感。比如,学校不会动辄给家长布置任务,更不存在“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给孩子检查作业”这种情况。

在中国生活期间,尽管Emilie读的是国际学校,但卡姐依然感到一种来自学校的压力。微信群沟通、阅读打卡、亲子作业,都曾是她作为妈妈的日常工作。

“在芬兰,如果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不会认为是家长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如果孩子作业没完成,家长好像成了第一问责对象。”

芬兰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来说的确是极大的“解脱”。

卡姐身边也有很多华人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带孩子来芬兰读书,误以为来到了一个可以“躺平”的国度。

卡姐提醒,其实在芬兰并没有所谓的“躺平”,芬兰家长也很看重孩子学习,会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只不过,我们推娃的方式和重点不一样。”

比如,芬兰孩子考高中和考大学,同样是要经过择优录取的选拔,为了备考心仪的大学和专业,需要从初中开始就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

另外,芬兰孩子的课外时间都会被填得满满的。卡姐弟弟一家有三个孩子,一到放假,家长就要开车带孩子穿梭在不同的兴趣班之间。

“一样的,芬兰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兴趣特长培养,不过很少有功利心态,更多是希望孩子能培养出自己的人生爱好。”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8
Emilie学习舞蹈

当然,芬兰孩子也会犯懒,家长也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卡姐观察发现,相比较中国家长,芬兰家长更懂得如何“顺势而为”,换着花样去引导孩子,而不是“来硬的”。

比如,Emilie小时候很想成为迪士尼公主,卡姐就顺势去启发孩子:“你觉得公主需要什么技能?”Emilie回答说:“公主都会跳舞”。

“除了会跳舞呢?”孩子想了想又说,“还要会外语,因为王子可能是外国人。”卡姐趁机诱导孩子,“那你想学好舞蹈和外语吗?”

这样一番引导下来,舞蹈和外语,都成了孩子自己的需求。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芬兰妈妈,为何“一怒之下”,放弃事业带女儿回国读书? (组图) - 9
Emilie在学校穿着芬兰的民族服装

随着孩子长大,卡姐鼓励Emilie学习某项技能的方法,也会适时改变,但她总会尝试和孩子当下的兴趣爱好、志向相结合。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学一样东西,只是没有找到为什么要学它的理由。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为什么要学语言?如果说辞是可以对付考试,或是未来更有竞争力… …这样的理由是打动不了孩子的。”

并非每个孩子都是“学霸”

芬兰教育让普娃变得自信

这些年随着芬兰在PISA测试中的亮眼成绩,已经让芬兰教育成为一种传奇,吸引了世界各国教育人士前来学习。

当然也有不少中国家长慕名前来,在这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北欧国家,寻找一种适合孩子的理想教育。

从小亲历过中芬两国教育的卡姐认为,我们需要卸下对芬兰教育的滤镜,重新看待中国和芬兰教育的差别。

就拿卡姐的个人经历来说。她从小跟随父母在中国和芬兰两国读书、生活。高中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芬兰的外交学院。入学之后觉得不适合自己,又退学,重新考上了赫尔辛基商学院,学习商科,后作为交换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在卡姐的学习生涯中,她的语言天赋也很快得到了体现。小小年纪,她就泡在汉语、芬兰语、英语的多语种环境里,不但没感到混乱,还能自如切换。

后来她又学了瑞典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也越发流利。这还不算什么,她居然还会讲闽南语和广东话。用她的话来说,“学语言,就是我的放松方式”。

在短视频媒体上凭借着一股“大碴子”味的东北口音普通话,卡姐一度成为“网红”,为中国粉丝打开了一扇了解芬兰的窗口。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妈妈的语言能力这么强,女儿应该也差不了吧?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卡姐说,“不得不承认是有语言天赋这回事的,我的女儿就属于语言天赋很一般的孩子。”

尽管她有着和卡姐相似的“跨文化生活”背景,但是女儿却出现了一种语言上的混乱。因为在学校里说中文和英语,在家和妈妈说芬兰语,导致女儿每一种语言都学得很费劲。更重要的是,她对语言学习缺乏卡姐小时候的那种激情。

这也让卡姐意识到,女儿的天赋和兴趣不在语言上。认识到这一点,也就少了很多焦虑。

对比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学习经历,卡姐最大的感悟是,中国式教育可能更适合那些学习成绩拔尖的孩子,准确的说,是班级排名前10%的孩子。

作为学霸,卡姐就曾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她观察应试教育下的学霸们,往往有这样的特征:擅长传统学习方式;能适应高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对高密度的学习内容感到兴奋。这样的孩子,也会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进而走上正向循环。

“中国的基础教育,的确更能够培养出精英牛娃。相比较,芬兰的教育体系,反而对普娃更友好。”

为什么这么说?

卡姐表示,大多数孩子,其实在学习中更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芬兰教育里的鼓励式教育,奉行“不轻易对孩子和家长说一句悲观和打击自信的话”,的确让每个家庭都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乐观。

我就曾听到一位移民芬兰的妈妈分享,孩子入学后的第一次测验成绩虽然“惨不忍睹”,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老师的微笑安抚,“孩子表现不错,不用担心”。

一下子妈妈就宽心了,她原本担心孩子因为成绩拉垮会被芬兰老师嫌弃,现在芬兰老师传递给她一种宝贵的信心:不要急,我们一起陪着孩子慢慢进步。

而且,从沟通效果来看,情绪占比70%,如果我们和孩子讲话的情绪不对,他们是听不进沟通内容的。这也是为什么芬兰提倡“快乐教育”,因为只有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快乐的,才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

当然,芬兰老师的淡定,并非从天而降,离不开背后的教育土壤。

芬兰小学阶段的老师都是“包班式教学”,负责孩子的所有学科,而且从一年级跟着孩子到六年级。

这就导致,老师对孩子的情况非常了解,也明白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学校也不要求孩子在某个年级,一定要达到统一标准,而是允许有一份“因人而异”的成长计划。

这也给了老师更多的松弛感和自主性,他们相信孩子暂时落后没关系,后面还有时间慢慢补上。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体系里有一种“容错机制”。

中国孩子要面临中考分流,芬兰孩子也一样,考高中同样有压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也会去读职校,但是“大学教育”这条通道并没有堵死,职校毕业孩子还是可以去考大学。

就像卡姐的亲弟弟,当年因为有学习障碍,没有考上高中,上了职业学校,学习土木工程专业。30多岁时,他又返回学校提升学历,读到土木工程的硕士。如今在一所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正是因为芬兰教育里“没有死胡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通道之间,差距不大,而且可以互相转变,让芬兰孩子和家长都有了不焦虑的底气。

作为一名芬兰妈妈,卡姐对中国和芬兰教育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在她看来,两国国情不同,人口数量、人均资源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芬兰教育像是“经营便利店”,中国教育则像“管理大商场”。前者可以方便地做到“个性化”“灵活性”,后者则因体量巨大,需要“统一调配、强调效率”。

也因此,前者让每一个普通孩子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普娃更自信;而后者也许更有利于培养精英,让那些在学习领域有天赋的孩子,能做到“强者更强”。

不过对于想要留学芬兰的家庭,卡姐倒是有个建议,希望大家能够摘下对芬兰教育的滤镜,看清芬兰教育的真正优势,以及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

“不管怎样,在任何教育环境里,都不可能轻松躺赢。”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4)
神奇的秀秀
神奇的秀秀 2022-12-18 回复
人家只是回家而已!
UP-UP-RU
UP-UP-RU 2022-12-18 回复
还是国外好
bianca-z
bianca-z 2022-12-18 回复
认清自己的平凡很重要
攸攸wo馨
攸攸wo馨 2022-12-18 回复
的确啊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