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8日 16.5°C-18.6°C
澳元 : 人民币=4.76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2023-04-04 来源: 莫然Hunter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本文转载自莫然Hunter,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和绝大多数妈妈一样,有了孩子以后,我就囤了各种科学育儿书籍。

尤其是对国外那些有着实验支撑的理论,更是深信不疑,一旦孩子不符合理论结果,就开始焦虑。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理论,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一个是3000万词汇量试验。

这两个实验都发生在90年代。但过去这么多年,这个实验仍然在影响着许多家长。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1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这些理论并没有准确预示孩子的个性和未来。身为过来人的我就去查一查更多的一手论文,果然发现了更多真相——

这些仍存在不少育儿博主文章里的金科玉律,在这二十年间早被更新的实验「推翻」了!

今天,就来一起为流传多年的教育宝典祛祛魅。

「插播,谷雨星球#做内卷下长期主义者妈妈的聊天会 第一期终于线下开放了,移步二条查看。」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2

其中的一篇关于3000词汇量后续研究的论文截图。

01  /

两个知名教育实验

这两个实验实在太有名了,现在还能在许多育儿博主文章里能看到。

第一个是来自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自控力实验”,曾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界最著名的研究之一。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3

如果3-5岁孩子,能面对一盘棉花糖却忍10分钟不去吃,就说明他们拥有很强的自制力,延迟满足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获得越高的分数、越少的行为问题。

实验一共有两部分,第一次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研究者沃尔特找来不到50个斯坦福大学员工的孩子,年龄在3-5岁左右,给他们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

如果能在10分钟以后再吃,可以得到第二块。

第二次是1990年左右,之前的孩子们都已经成为青年,沃尔特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追踪回访研究。

他们发现,那些在20年前抵挡住诱惑的孩子,在智力和行为上都比吃了糖的孩子更好。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4

「他们在四五岁时等待的时间越多,他们的SAT分数就越高,在青春期的社交和认知功能评价也越好。

在27-32岁之间,那些等待时间更长的人体重指数更低,自我价值感更好,更有效地追求目标,更能适应挫折和压力」。

当时看完关于这个研究的报道,我抓来4岁的儿子,满怀信心地复制了一遍。

然后我就傻了眼:没到5分钟,他竟然就忍不住,把棉花糖吃掉了…

我至今依然记得那一天的焦虑,仿佛几颗棉花糖,就已经给他戴上了一顶叫做“没有自控力”的紧箍咒。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只要孩子表现出缺乏延迟满足的行为,我内心就会重播一遍这句咒语,觉得他是不是以后注定完了。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5

1970年沃尔特发表的原始论文

另一个理论,是同样被教育号频繁引述的“3000万词汇量差异”——

高收入儿童接触的词汇量比低收入儿童多3000万,直接导致孩子的语言能力会从幼儿园起出现显著差异,影响入学早期的学术表现。

我当时看了这个理论,回想起自己常偷懒没有经常给孩子磨耳朵,没有用“几千万”词汇量给他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一股愧疚和焦虑再次涌上心头……

这两个权威研究,都是上世纪90年代做的,也成为了一代经典。

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实验也有了些想象不到的变化。

02  /

棉花糖实验的后续

棉花糖实验,差不多进行了20多年。心灵鸡汤常说的只是前半部分。

当棉花糖实验名声大噪,成为接下来几十年来家长们耳熟能详的“儿童发展预测神器”。

与此同时,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学者也纷纷下场,自己也找来一群幼儿,希望尝试复制这个简单而有影响力的实验,希望在十几年以后观察他们的发展。

有人渐渐发现不对劲了。

其中之一,就是2018年在《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的这篇研究,作者是泰勒·沃茨(Tyler Watts)。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6

他们也复制了这个实验,但几个细节和沃尔特的不一样。

被试人数:沃尔特只找了50个孩子,泰勒找了900多个。

被试儿童家庭背景:沃尔特找来的都是斯坦福大学员工的孩子,社会经济背景都是当时来说最好的,其实不具备代表性。

而泰勒找到的孩子背景更多元,其中500个孩子的妈妈学历并不高。

测试食物:沃尔特只用了棉花糖,而泰勒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食物,包括巧克力。

结果发现:一旦样本量增加,背景更加多元化,棉花糖测试对未来的认知、行为发展,就没有多少预测价值了。

也就是说,小时候有延迟满足能力事好事,但并一定意味着孩子以后学业和职业发展更好。

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更能缓解焦虑:

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可能并不是先天没有自控力,而仅仅是因为对于“等待”这件事有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

这个实验2022年6月发表在《心理健康》杂志上。

主导者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Munakata,拥有日本血统,但在美国长大,她想知道,文化对于延迟满足有多大影响。

她和日本教育研究生院的Satoru Saito教授一起合作,从美国博尔德和日本京都招募了144名儿童,随机给他们分配了两样东西:棉花糖,包了漂亮包装纸的礼物盒子。

结果特别有意思:

日本孩子可以等待棉花糖长达15分钟,而等待礼物时,5分钟不到就迫不及待拆开了。

而美国孩子,不到4分钟就对棉花糖狼吞虎咽,却可以等礼物15分钟。

延迟满足出现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习惯于在生日、圣诞节时等着拆礼物,愿意等待时间更久;在日本,普遍遵循东方的礼仪教养,“吃东西一定要等每个人坐下后才开动”,“别人送礼物要先打开,表现出对对方的感激”。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7

在棉花糖实验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我缓解了如果孩子第一时间吃掉棉花糖,千万别焦虑,把“缺乏自控”的帽子扣在他头上。

就拿我家娃来说,上了初中的他成绩很好,在做自己的事情上非常有专注力,比我还强。

所以,大多数时候,影响孩子发展的不是先天能力,可能是我给他贴上的「标签」。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8

03  /

「3000万词汇量」的后续

第二个实验就更知名了,近期还有一本书围绕其展开。

实验源自1990年代,研究人员Betty Hart和Todd Risley每个月跟踪调查了42个家庭孩子6、7个月一直到3岁。

在分析了1300小时的数据后,他们发现:

比较富裕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平均听到2000个单词,而接受公共援助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600个。由此推算出,4岁时的孩子听到的词汇差异会达到3200万个。

后来,研究人员还继续跟踪了孩子们小学时候的表现,发现这个词汇量差异会影响他们小学阶段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也就是说,「词汇鸿沟会从婴儿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越拉越大」。

这个发现震撼了教育界,在谷歌学术被引用了8000多次,美国政府还据此发起了轰轰烈烈“缩小3000万差距”运动,增加了对阅读的教育投资。

对于中国家长,这个研究至今还存在于无数育儿博主的文章、广告中,一遍遍印刻在焦虑的低龄父母心中。

震撼教育界30年的斯坦福鸡娃实验!如今碎了一地... (组图) - 9

从0-4岁,职业阶层、工人阶层、需要福利的低收入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差距逐年升高,其中高收入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最多。

但是后期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却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有个叫做道格拉斯·佩里的心理学家说,这个研究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样本量太小。

这个心理实验总共才42个家庭,只有29个孩子追踪到了小学阶段,以这样的体量推导出一个如此严肃的结论,是不是有点草率了?

第二个,3000万这个数据来源不一定可靠。

这是学者根据一小时的单词量推算出来的,且不说每一小时是否都能说2000个单词。

还有人提出,受教育多的家庭,有可能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刻意在录像机前多说话;学历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更有可能在很多人面前保持缄默,导致了更大的差距。

对此,2017年有一个研究正好补上了空缺——

这个新研究,几乎完全复制了之前的研究,这次样本量有329个家庭,孩子年龄在2个月到4岁,纪录了49765个小时的数据。

纪录的方式有所不同,不需要研究者坐在被试的房间里近距离观察,而是还原平时的真实互动模式。

结论也和3000万有所差距:

当这些孩子4岁时,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词汇量差异,是400万,而不是3岁时的3000万。

同时,研究者还专门分析了5个低收入家庭的录音带,发现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而不是曾被公认的都说话少。

这跟经济收入的关联,可能并不如父母跟孩子说话多少有关。

这个发现,让我这样曾为「有没有说够3000万词汇」而焦虑的家长如释重负。

借着深扒这两个「研究漏洞」,提醒我自己,也提醒大家:

再权威的研究、理论,都可能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同时,某个行为导致的结果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不能武断总结出规律。

但现在我们的教育却总是想从现象里迅速总结出规律,比如名校娃上了什么项目,项目就立马能卖掉,这两者是有相关性,但真有因果性吗?

千万不要将相关性与因果性进行混淆,是我自己必须谨记的一课。

本文转载自莫然Hunter,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TNL
TNL 2023-04-04 回复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不要逼孩子,他们的命被命运掌控,不可能被父母掌控。
doraz
doraz 2023-04-04 回复
研究方法有待商榷,但是教育不是只有词汇量这一个方面,其他能力也很重要
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 2023-04-04 回复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家庭背景和收入,更是要注重孩子的个性与特长
亲爱的维尼2010
亲爱的维尼2010 2023-04-04 回复
3
冷月无声Lisa
冷月无声Lisa 2023-04-04 回复
总之,我觉得多陪伴孩子,让他们多接触语言才是最重要的。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