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废水两年内进入中国海域,专家:放射性元素将破坏海洋生态(组图)
8月24日,日本开始排放核废水入海。有专家指出,处理核废水有多种方式,但日本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排海方案,推测核废水会借助洋流迅速向整个海洋系统扩散,两年内会进入中国海域。
《科技日报》报道,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启动对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的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
参与此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研究员余雯介绍,在这项持续7年的追踪监测中,研究团队发现,福岛核事故发生3个月后,核污染物就扩散至距离福岛600公里的公海海域,且含量严重超标。
在事故发生18个月后,台湾东南海域检测出核污染物的存在。据测算,这些核素进入海洋环境后,将通过洋流在8至10年逐步扩散至所有海域。
借鉴上述观测数据和海洋动力学过程,余雯预测,此次日本排海的核废水会借助洋流迅速向整个海洋系统扩散,且在大概一年半到两年内进入中国海域。
她表示,核废水经洋流运输和扩散,其中一些放射性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所吸收。虽然大海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但日本长达30年的排海计划仍具有不确定性,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脆弱性,需谨慎应对。
大连海事大学智库专家、法学院教授张晏玱表示,处理核污染水有蒸发释放、电解排放、地下掩埋等多种方式,但日本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排海方案,这种做法极端不负责任。目前,国际社会最担心的是核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认为,不同等级的核事故所产生的核元素污染各有不用,福岛核事故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列为最高级别7级,其产生的核废水的污染程度不可小觑。
大连海事大学智库首席专家高之国称,日本一直误导「问题只在于氚元素」,实际上核废水含有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
高之国表示,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后,对人类和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其中碳-14的半衰期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而碳-14会在海洋生物体内聚集,其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核素融入海洋生态后,涉及复杂且长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目前科学家对此的系统研究和数据积累都很少。日本此举史无前例,其危害性至今难以评估,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当前迫切需要就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生存等方面展开国际合作,开展长期跟踪研究。
专家指出,核废水排放对日本周边海域鱼类的影响最大,若海产品来源与福岛较近,应保持警惕。目前,中国已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