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贴!留学澳洲后,你多久联系家人一次?千条评论让人唏嘘…(组图)
和老墨一样,相信大家都是从留学时代过来的:
当初带着三四个加起来比人重的箱子,远渡重洋来到南半球,无论是谁,身处异国他乡,都有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刻吧。
更不用说那些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团圆”,儿时背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总能在中秋除夕的夜晚形成教育的闭环。
最近,小红书上一个话题引起了不少读者关注:
留学生/海外华人出门在外,多久和家人联系一次呢?
也有人问到在国内的“家长”们,孩子远隔千里,都多久问候一次呢?
小红书博主@伊库 发帖说道,“女儿出国后从不主动联系家人”。
而短短几段文字,道尽了父母的无奈。
正文如下:
博主说道,因为考虑到女儿学业紧张,高中时期一直都是每周一次通话。
原本想着上了大学时间会宽裕一点,工作日晚上给女儿去电的时候,却被告知“耽误了她的时间”,又恢复成了一周一次。
要是父母不主动联系,女儿也很少主动来电,通话时也只是父母嘘寒问暖,询问生活和近况。
“至于家里人怎么样,她从来没有问过。”
在帖子最后,博主感慨,即便是每年难得放假回国的时间里,女儿也鲜少和父母交流,总是“一个人躺在房间里玩手机几小时”。
贴子最后,博主说道,其实夫妻二人都很希望女儿回国,但也并未把这个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女儿想要追求的自由生活,父母二人也在尽全力支持,无论是关心还是经济帮助,父母都已尽全力。
但不知为何,女儿还是“对我们越来越疏远了”。
读完帖子的内容,老墨只觉得唏嘘:
亲子关系是刻在每个东亚家庭骨子里的课题。
评论区里,网友们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网友十分理解女儿的感受,看博主的描述,每次通话都是父母在关心孩子的近况。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事无巨细”的对话,有时候真的很像汇报工作。
有网友附议,说每次和妈妈通话,最爱听的就是亲戚朋友的八卦。
当然,谁家又生孩子了这种“隐形”催生话题就算了。
也有网友用亲身经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和父母通电话。
在电话里,不是反对打击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负面情绪拉满,关心鼓励一点都没有……
不过也可能是孩子还没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等到再大一点可能就好了。
还有网友说,自己很喜欢主动和父母交流的原因就是父母十分“捧场”。
小到猫长了猫藓,大到抱怨老板欺负人,一个充满包容,鼓励和理解的家庭自然也会教出主动联系,和父母亲近的孩子。
就连去机场忘带护照,错过飞机这种放在别的家庭里可能又是一阵“狂风暴雨”的数落,发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反倒成了“母女连心”的证明。
有网友道出了原委:
通常这种小孩都是在小时候或者刚刚独自生活的时候,在主动和父母倾诉求助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不会依赖父母,很多话题自然也会觉得没必要和父母提及,久而久之关系就更加疏远了。
“每次离开家我都会哭,但平时我不会打电话。”
从小出国练就了不少孩子的独立性格,习惯了家人不在身边,亲情感也就淡了。
而对于那些从小和父母关系并不十分“亲近”的子女来说,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
网友举了自己表姐的例子,从1997年出国起,到现在在国外已经待了几十年,但至今回国依然不会告诉爸妈。
也有网友说,可能不主动联系父母是孩子在逃避那些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是争吵,矛盾的夫妻关系时间久了也会让孩子想要远离。
有同学说,博主的情况和自己家里很像,原因有很多。
有自己本身倾诉欲不是很强,也有独立惯了,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原因。
而对于父母来说,职业行业不同,和父母没有共同话题,很难聊到一起。
再加上母亲下意识会用批评,毫不婉转的口吻说话,会让孩子很不舒服。
还有孩子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说父母很难接受自己遇到任何问题,很多时候出现问题时父母会担心、焦虑,这样一来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还有网友举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说有网友小时候妈妈总打骂,长大了以后妈妈只是和她牵了手,孩子反应都很大,觉得“很恶心”。
网友还提到了另外一点:
这种一周一次的通话就像工作任务一样,让人很有压力。
每到周六都很紧张,感觉双休的快乐都没有了。
除了理解孩子的,当然也有理解父母的网友。
有网友说,希望孩子知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道理。
毕竟是父母在经济支持孩子“出国潇洒”,到头来怎么能觉得父母耽误你时间呢?
这样的故事也“警醒”了那些想把孩子送出国的父母,要是孩子都不愿意主动联系家人,会不会心寒呢?
但实际上,这也和出国没有关系,如果和父母之间有心结,即使在国内读大学也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有网友给出了建议,说父母可以主动表示自己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永远的依靠,给孩子安慰。
毕竟独自在海外生活,很多时候孩子遇到的问题,那些举目无亲的无助,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共情的。
而对于父母来说,有时候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
首先活好自己, 专注自己的生活,也是孩子成人之后的必修课之一呢。
不知道对于这个话题,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