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31日 15.5°C-18.3°C
澳元 : 人民币=4.5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此,又多了一位胡说八道的专家(组图)

2024-06-30 来源: 关胖本胖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两天参与一个话题很无聊的线上辩论赛玩物丧志了,没有勤奋码字。向老读者抱歉。没想到才几天“不问世事”,咱就成了“高收入国家”了?这等好事,我怎么没感觉呢?这事可以说道说道。

宣布这好条消息的是世界经济论坛理事会成员朱民,是在2024年6月25日-27日在大连召开的达沃斯论坛论坛上发的喜报。

他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以往人们的消费更多是在生活必需品和基本消费品,而现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奢侈性消费发展式消费等服务性消费,因此,消费的商品变少了,从物理角度来看,消费的实物商品是有限的。

“高收入国家”并不“高”

其实,“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是个十年老梗。最早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2016年做过预测,后来还提过至少两次,每次宕一两年,略尴尬。今年3月份,老林发布最新版本,说是2026年就真成了。当时还被揶揄又是“明年一定行”。

没想到,老林下了那么大决心的“明年一定行”,朱民轻描淡写地宣布“现在就是了”。想必老林心里肯定很失落,要打场篮球一浇心中块垒。

抢了老林明年“准确预测”开香槟风头的,来头当然不小。朱民在金融业历任要职,最显眼的是IMF的副总裁。对了,他还是复旦杰出校友,难怪白面无须的温润感和张维为教授颇有几分相似。他宣布“中国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肯定不是开玩笑的。

其实,“高收入国家”的预测并没有神奇之处。因为此“收入”不是大众日常的收入,而是一个人均GDP标准的专业术语。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个标准是老林供职过的世界银行提出的。所以,林毅夫应该更有“预测权”。

从此,又多了一位胡说八道的专家(组图) - 1

世界经济论坛理事会成员朱民指出,中国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

但是,被“截胡”也不算冤,因为人均GDP的预测不难。每年中国政府都会公布GDP增长目标,而且几乎都能完成。按照人头一平均成了。2023年中国人均GDP1.27万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就是临门一脚而已。早一年晚一年,大差不差。老林稍微保守了一点,让老朱抢先了,略亏。

那么,“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底有啥特殊意义呢?好像也没有。一定要说有,那就是这个标签相当于世行发了一朵“小红花”。给各国政府发这种“小红花”是世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千万别误会,世界银行不是全世界的央行,美联储才是。美联储管发钱,世界银行管发花。这种望文生义的误解,和国人觉得“联合国最大”一样,属于本国官本位思维的想当然。

从此,又多了一位胡说八道的专家(组图) - 2

更不要误以为“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就成了“发达国家”,人均1.3万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门槛是3万美元门槛,“高收入国家”还没到“发达国家”的腰部,算是裆部吧。标签上写个“高”,看上去更美罢了。

总之,中国已经成为或者明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区别不大。成与不成,意义也不大。两位老经济学家念兹在兹,更多的是个人的执念。经济发展就是GDP数字的“GDP执念”,是时代给他们留下的心理印记。他们因此被群嘲、被争议,是有点冤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没用错,只是这个“高收入”并没多高罢了。

但朱民用“中国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解释中国目前的消费形势、和消费习惯改变,是强行关联了。

消费不振不是因为“高收入”

“中国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并不意味着中国老百姓也高收入了。

国是国,人是人,一码归一码。

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可不会因为“中国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普大喜奔”就改变消费观念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就算消费观念提升了,那也得收入提升配得上观念提升——这是指老百姓到手真实收入,而不是朱民演讲稿纸面上的那个“高收入”。

朱民的演讲,似乎是要用“中国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解释目前的消费形势。可是,他好像对目前老百姓的消费存在什么误解?

“消费的商品变少了”,怎么会是因为“现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奢侈性消费发展式消费等服务性消费”?

视频时代的大众关注度是很容易观察的。消费频道UP主们纷纷从高档餐饮、奢侈品选购“下凡”到苍蝇馆子、性价比测评,高消费领域的关注度是明显下降了。

关注度下降,是因为消费力下降。奢侈型消费标杆的茅台最近都价格跳水了,主打轻奢的“国潮”也hold不住了,洋品牌的高奢日子也很难过。服务行消费,高档餐厅不用说了,连健身行业都受到冲击。大型连锁健身企业倒了多少?多少健身教练改行,等而上者在网上秀肌肉“擦边”,等而下者到工地搬砖。就现实的经济体感而言,消费的商品的确变少,但是“奢侈性消费发展式消费等服务性消费”也变少了。连关注度也大不如前了。

朱民理事显然高估了我们对奢侈性消费的热情,更高估了我们的消费能力。

如果上述体感证据过于抽象,那举个“物理角度”的、可以量化的例子——豪车大幅降价。曾经高攀不起的“BBA”(奔驰、宝马、奥迪)“亲民”了。过去豪车圈里有“七折虎(路虎)、六折豹(捷豹)”的说法,随着“对折马”、“骨折奥”加入,“贵圈”全面崩溃。

从此,又多了一位胡说八道的专家(组图) - 3

6月初的媒体报道中公布了记者在4S店的现场调查结果、原价35.39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宝马i3,当前车辆报价为17.50万元,原价超过31万元的奥迪Q4现报价不到20万元;原价超过53万元的奔驰EQE现报价也在37万元左右。

当然,这种事照例可以找到积极的解释。比如洋车跌价是国货崛起的此消彼长,但这轮降价风是“新势力”们先降为敬的。国产新能源车前两年刚开始走“豪车路线”,还没蹦跶多远,去年下半年就走到头了,又回到主打“量足管饱”的中低价位。当初豪车化吹了波“产业升级”的雄起,那现在又该怎么说呢?“雄起”改成“雌伏”?

汽车产业没升级,但利润是跌得没眼看了。利润下滑的不只是豪车,而是全行业都在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6%,创近7年新低。

传统车企是利润下跌的重灾区。各大车企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相较于大众、丰田、现代等跨国车企亮眼的业绩报表,自主品牌车企的营收和利润率表现不尽如人意。长安汽车营收370.23亿元,利润仅11.58亿元,同比下降83.39%,净利润率3%。江淮汽车营业收入112.6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滑28.72%,净利润率0.8%。

传统车企在不利的竞争条件下,日子难过还情有可原。多年政策照顾的“新势力”,也没好到哪儿去。

除了比亚迪,“新势力”的财报一地鸡毛。“蔚小理”御三家,蔚来亏得闻名海外,第一季度净亏49.03亿元同比增亏18%,“车中恒大”的节奏。有蔚来的亏损光环,小鹏一季度净亏损13.7亿元就显得毫无波澜。只有理想盈利了,营收256亿元,净利润5.91亿元,净利润率2.3%,还不如长安汽车。而且,净利润同比下降36.7%,环比大幅下滑89.7%。真让人捏把汗。

汽车消费是高端消费的晴雨表,目前靠大幅跌价才算保住了销量,是晴是雨,朱民、林毅夫们可以品品。全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为代价的保销量,还能坚持多久,两位老专家也应该预测一下。

专家学者不能总盯着“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好消息,更不能拿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好消息,去粉饰老百姓消费乏力的现实。“高收入国家”的消费并没有往高里走,这才是现实。

消费增长:能省的是省了,省不了的都涨了

奢侈性消费在萎缩,多年惯例的日常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刚刚过去的“6.18狂欢购物节”,安静得让人心疼。

“全网最低价”、各种“比价”,消费者八风不动。以至于头部主播们也心灰意懒,躺平的躺平,转行的转行。小杨哥整个618期间没有播几场,跑到西安做文旅生意了。李佳琦跑去录综艺了,活跃度也降低了不少。董宇辉索性成了“618局外人”。

不是今年的“618”没有号召力了,而是近年来电商购物节活动都不太行了。

照例,这也有积极的解释,比如很多专家的顺口溜式“消费回归理性”。大家都开启算着钱过日子的省钱模式,当然是“理性”。但是,“树立正确的理性消费观”都是对着别人的,其实自己都想花钱不算的轻松消费。全民省钱的“理性消费”,并不是什么积极信号。

从此,又多了一位胡说八道的专家(组图) - 4

电商购物节冷冷清清,说明经济体感的温度在下降。并不是消费者们嫌弃各路主播低端,改投高端的“奢侈性消费发展式消费等服务性消费”了,而是纯粹的“消费的商品变少了”。朱民们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当然,确实有此消彼长的消费强劲增长,只是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的消费增长项,那就是水电煤等基础性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233.6亿元,增长29.5%。这三成的增长妙就妙在谁也省不了,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消费统计数据了。

所以,看到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的统计数据,别感到不可思议。

“消费增长”的真相是,能省的是省了,但省不了的都涨了。

柴米油盐的钱花多花少,可比“中国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重要得多,也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们多留心一下。

结语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老一辈学者对“高收入国家”的执念,可以理解。既然“中国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圆梦了,那就干点正经事吧。把学识和口才用到现实的人间,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这两年消费已经成了关键词中的关键词,促进、拉动、鼓励、激励……都用上了,可见重视程度。但是,经济运行不是纸面上的线性循环,绝大部分人都同时兼具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的多重角色,消费、生产、投资的行为也不分先后的同时发生。

生产和投资没有好的回报,薪资上不去、投资总亏钱,消费是促进、拉动、鼓励、激励……不起来的。这是很朴素、很基本的经济常识。想靠消费端的单点突破提振经济是行不通的,“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不是消费提振的发令枪,更不是消费不振的遮羞布。该面对的问题要面对,实在面对不了,也不要强作解人。粉饰和回避成了习惯,多年积累的专业公信力总会消耗殆尽的。

 

关键词: 专家经济中国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