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2日 13.4°C-15.5°C
澳元 : 人民币=4.5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2024-04-0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清阳城村位于河北省馆陶县北部,这个普通的乡村,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存在时间长达近700年的古县治所,其中以清阳城村为治所的时间约为530年。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1

河北南部的馆陶县清阳城村

有意思的是,由这个古县改置、复置、改名而“衍生”出来的县名有3个之多,目前有1个名字仍在使用,另外2个名字却是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名得来。

这个县名为“清渊县”。

200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

清渊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馆陶县北清阳城。两汉属魏郡,三国魏、晋、北朝属阳平郡。《资治通鉴》: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苟晞击汲桑于东武阳,大破之。桑退保清渊”,即此。北魏移治今山东省冠县北清水镇。隋先后属贝州、清河郡。唐初废。

而清乾隆版以及民国版《馆陶县志》在“古迹”中也分别有记载:

清阳城,在县西十里,汉冯异追铜马贼于此。考青阳,无城,在马头渡正西八里。清渊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置县,属魏郡,俗曰“清阳城”。汉冯异追铜马贼于此。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2

清阳城村,清渊古城

至于“清渊”一名的来历,郦道元《水经注》云:

……其水(指淇水,过广宗故城后称清河)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

清渊县一般认为是在西汉初年高祖时期所置,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

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清渊县改名为临清县,并且移治到今河北临西县城附近

清康熙12年(1673年)《临清州志·建置》“沿革”载:

……后赵,建平元年改清泉县为临清县,隶建兴郡,州名始此;元魏,复置清渊县,孝文初又析县西地置临清县……

在这个记载中,“清泉县”可以认为就是清渊县,其原因后文来表。

后赵建平元年,在位于今天河北威县东南部的广宗故城置建兴郡,同时把原本隶阳平郡的清渊县改为建兴郡管辖,并且把治所迁到今天的河北临西县城附近,因城临近上游为淇河的“清河”,而改名为“临清县”。

在上述记载中,临清县在北魏孝文帝初又置临清县,但后赵所置临清县何时消失的却并未交待清楚。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3

北魏时的清渊县

关于后赵与北魏所置临清县的区别,在民国版《临清县志》也有表述:

在今县治西三十五里仓集镇东南,土人称为旧县集,魏太和二十一年置,又叶氏《续山东考古录》郡县图考定为石赵之临清城。

《水经注》云:“置临清县于水东,自石赵始”,是临清之名始于石赵,而县城则在水东,北魏复置清渊县,至太和二十一年又别置临清县于水西,即今之仓集旧县城,与石赵之临清并非一地,今其地洼下特甚,有寺俗名“月洼寺”,沿有遗迹可考。

民国《临清县志》中对清代地理学家叶圭绶判断北魏临清故城又是后赵临清故城的结论持否定意见,并且还把两个朝代的故城分别给予了“水东临清”、“水西临清”的定义。这个结论甚至还影响到了现代的地理及文史爱好者,他们还曾对“水东”“水西”进行过认真的考证。

其实,如果民国版《临清县志》的编撰者如果仔细、慎重斟酌该志中所引用的《水经注》的那句话:“置临清县于水东,自石赵始”,会发现叶圭绶所说的是正确的,即后赵和后魏临清县治,就是同一地点。

临清县置于水东,“自石赵始”,这个始不仅是临清之名自石赵始,并且临清县治所之地也是自“石赵始”。临清县治在石赵置于“水东“之后,到之后“临清县”省掉消失,然后又在后魏复置临清县,治所仍是石赵时临清县治。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4

清康熙《临清州志》舆图中有后魏旧城

《水经注》成于后魏晚期,此时临清已由清渊西部析置而出,因治所仍在后赵时原临清县治,所以也就有“自赵石始”一语,假如后魏临清县治为新设,也就不必说“自赵石始”了。

整个过程用语言表述下来是这样的:

后赵建平元年将置于西汉初年的清渊县治所徙到“水东”,因临清河,改县名为临清县。后魏初,临清县又改回清渊县,清渊县治所徙到今天山东省冠县清水镇,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又把清渊县西四十里地析置为临清县,县治仍设在后赵时的临清县治所。

临清县治到金天会五年(1127年)徙至卫河东岸的曹仁镇(今临清市旧县村),在“后魏旧城”时长约630年。由于影响深远,明朝《东昌府志》、清康熙《临清州志》的舆图中均有这一旧城标注。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5

明朝《东昌府志》中临清州舆图中的后魏旧城

因避唐高祖李渊讳而得来的清泉县、清水县,不过这两个名字有虚有实

先来看清乾隆50年《临清直隶州志》的“历代沿革表”的记载:

汉,冀州部,魏郡,清渊县;东汉,冀州部,魏郡,清渊县;晋,司州部,阳平郡,清泉县;后赵,司州部,建兴郡,临清县;元魏,司州部,阳平郡,清渊县;北齐,司州部,阳平郡,清泉县;隋,冀州部,清河郡,临清县,清泉县,沙邱县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临清县的沿革改变十分频繁,特别是在清渊县和清泉县之间更是如此,不过如果您把“清泉县”看成是“清渊县”的话,会发现它变化并不是那么复杂了。

的确,“清泉县”就是一个在事实上并不存在,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却出现的名字,以至于后人编修志书时,引用了这样的记载,就发生了这个状况。

仔细看上述的记载,会发现出现“清泉县”的朝代,是在晋朝和隋朝之间。这就是出现“清泉县”的答案,因为这个“清泉县”的记载是来自于唐朝官修的《晋书》(房玄龄等撰)、《隋书》(魏征等撰),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在书中均把“清渊县”载为“清泉县”。而《魏书》则是由北齐魏收所撰,彼时唐朝还未出现,因此上述记载参考了《魏书》,在元魏时仍然还是“清渊县”。

说完“清泉县”,再来看看“清水县”。

清渊县于后魏时期由临清复置,治所也徙到了今天山东冠县清水镇。唐朝初年为了避李渊讳,改名为“清水县”,贞观初年此县被废,其地入冠县。

清水县从改名到被撤销,时间很短,因此很多志书上并未记载,仅在明、清的《山东通志》“冠县”条有一句话“……贞观元年毛州废,省清水县入……”,但却没有交待这个“清水县”的来历,所以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

清水县被废后,成为清水镇,在宋朝《元丰九域志》《金史》中均有记载。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6

北宋、金朝的清水镇

清渊县、临清县、清水县3县的变迁

汉初,置清渊县;

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清渊县改为临清县,移治到今河北临西县城附近;

后魏初,临清县复为清渊县,治所徙到今天山东省冠县清水镇。

以后魏于397年得到清渊县地而复置该县计算,清渊县消失近70年。

后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清渊县西部地复置临清县,临清县消失100年左右;

唐初,清渊县改为清水县,贞观初废入冠县。

以清水镇为治所的清渊县存世约220年,而清水县存世不到10年。

冀南一村曾是古县治所,此县衍生了3个名字,有2个为避李渊讳而改 - 7

3县变迁示意图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