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5日 26.1°C-28.6°C
澳元 : 人民币=4.5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2019-10-29 来源: LinkedIn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季羡林老先生在《留德十年》有过这样一段话:

别人出国留学镀金的消息,不时传入自己耳中。一听到这种消息,就像我看别人一样,我也是浑身发抖。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则像人间凡夫,“更隔蓬山千万重”了。

然而在9012年的今天,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

根据统计数据,18年我国海归回国人数为585.71万人。

然而,根据2018年中国海归创业就业报告显示:“尽管61%的海归群体有海外实习经验,71%的人有海外工作经验,80%海归依旧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

作为不再光鲜靓丽的海归群体,我们能够怎么做呢?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翘楚,喜欢摄影和游泳,以及分享关于欧洲的学习和生活那些事,知乎号德国的绿豆豆,出版小说《精英路》。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1

海归标签

为什么令我们如此焦虑

和许多本土化人才想的不同,许多海归群体其实真的很焦虑。

为什么焦虑?

找工作时待业期长;

谈恋爱异国难维持;

周围人认为自己“太装”;

……

两年前,好朋友小A从美国经济专业毕业,利用OPT留美实习一年后(在美毕业后文科生有一年的合法工作期),带着在美一年的实习经历信心满满的回国找工作。

然而开始找工作才发现,自己早已错过了校招,并且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但之前短短一年的工作经历对于社招来说又太短,她因此成为了“灵活就业人员”,待业期长达近一年。

“那段时间真的好惨,周围人不屑的眼光,长期待业的压力,以及父母的唠叨......幸好现在有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2

另外的情况呢?

从英国回来的表弟回来报考了公务员,却在考试之后发现分数差距过大。

父母还强行拆散他的恋爱。

“怎么谈恋爱都必须按照别人想法来谈?心好累。”凌晨1点,他发了朋友圈。

在北京的海归,特别是早些时候出国,在08年之前父母卖了一套房提供学费,却发现回来之后当年卖的房子已经几千万了......

而在国内的朋友们呢?

回国之后,发现闺蜜和哥们都已经结婚生子,并且买了房。

“你怎么还没结婚?”

“出去那么多年,连首付都买不起?”

“国外有什么好的?什么美食都没有。”

......

伴随着这些冷言冷语,许多人心里的焦虑更重了。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3

弱化海归的标签

才能发现自我

“海归”这个标签,在90年代和00年代的出国潮时因稀缺性令人羡慕不已,而在现在有时反而成为贬义词。

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道:

我们的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将它扎破。唯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很多海归会感到焦虑——太在意“海归”这个标签所带来的刻板印象包袱,而这个包袱便像是波顿所说的漏气的气球。

在刻板印象中,海归这个标签意味着外界的高期(要)待(求),社会的高关注。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4

也因此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海归把“因为我是海归,所以工作必须xx”之类的想法放在嘴边,可往往这只会让人更加无法投入到工作中。

但其实,我们并不应该用“海归”这一标签来以篇盖全。

它应该更像是一个加分项, 象征着更加自由的想法,开阔的眼界以及独立的人格,就比如:

有人去了日本,变得有礼而注重细节;

有人去了美国,变得热情而不拘束;

有人喜欢回到家乡安定下来,有人喜欢在北上广深继续闯荡......

“出海”归来,应该根据自身独特优势强化个人品牌弱化海归标签,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5

让海归优势成为降落伞

为求职保驾护航

很多时候人们仅局限将“海归群体”当作一个整体,便很难发掘每个海归个体差异,这点也反映在求职中,那么如何在求职中体现“差异化”呢?

有一种求职方法叫做“降落伞法”,它来源于求职圣经《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作者鲍利斯在书中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思路:

找工作,除了传统方式TA(the Traditional Approach)以外,还应该用降落伞式 (the Parachute Approach)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意为对自身先进行详细盘点,深入的分析。再决定什么样的公司和职位适合你,从而大大减轻找工作的难度,并且保证自己因此具有较高的职场价值。

结合鲍利斯的理论,我推荐给海归朋友们三步降落伞式找工作法,找到求职中的“差异化”。

第一步,从语言类优势来找。

这是最基本的降落伞保护,也是我们能在职场生存的基础。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6

出国留学,最明显的便是语言优势,熟练掌握一门第二语言是求职时的一大加分项。

我有一个朋友洋洋,刚回国的她在两个月内拿到了三家美国大公司的offer。

英语面试轮中,其他几个求职者英语也有很不错的。

但是她的英语好不仅仅体现在词汇量和语法结构。

而是深谐美国文化下哪些词汇是本土人喜欢用的,哪些话题能迅速在开场的small talk中使人顿生好感,面试时如何表达自我,面试后又应该说什么让人印象深刻,从而脱颖而出。

后来她去的美国公司老板说过,很多人英语都很好,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像你这样可以快速融入并接纳其他国家文化的人,也就是很多外企很看重的culture fit(文化契合)。

另一个朋友小A,在德黑兰学了波斯语回国,很顺利找到非常对口的高薪翻译工作,着实打脸那些当时不看好她的人。

其实不管学什么语言,学到极致,什么都不用怕。

海归在外生活少则一两年多则长达十几年,长期的外语环境,使语言在不知不绝中早已成为自身的求职降落伞保护。

学会巧妙运用语言优势,为求职加速。

第二步,稀缺类优势是更深一层的能力,可以说是第二重保护伞。

在盲目海投前,不妨先想想自身所在国家和所学的专业相结合的优势是什么,进行利弊分析,扬长避短。

比如,机械制造在德国世界领先,就是一个难取代的核心技能。

认识的哥哥小B在德国学了机械制造之后,现在上海五百强德企就职。

美国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后可在美国合法工作3年,就算最后没有抽到工作签证,三年的海外工作背景,在国内求职市场也是十分有竞争力的。

还有,瑞士的酒店管理,法国奢侈品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优势。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7

所以,你之前所在的国家结合你的专业,有什么优势呢?

第三步,可迁移技能转换,是核心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最应该拥有的降落伞。

作者鲍利斯在降落伞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迁移技能”,意思就是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的技能。

Qing是一个从澳大利亚公共关系毕业的本科生,她的可迁移技能,不是“英语好”或者“专业是处理公共关系”,而是属于处理人际技能,更具体来说,是人际关系协调力。

再考虑语言背景,应该是“运用外语处理人际和媒体关系的协调力”。

换一句话说, 求职中她的方向不仅局限在公关岗位或者外企。

她也可以在大使馆,国企或者其他地方找到一份需要“运用外语处理人际和媒体关系协调力”的工作,大使馆接待,国企外办,英文记者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深度的挖掘自身能力的可迁性,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可能。

当然除了这三个步骤,还要注意找工作是个技术活,需要提前做功课。

就比如,有数据表明,投简历(4%的成功率),找猎头(5%-28%的成功率),内推制(33%的成功率)等等。

另外,中外职场是有差异性的。

“一百万取得的海归身份,却成了我求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组图) - 8

国内企业喜欢一年校招两次,春招和秋招,而大部分欧美学校是学期制。安排好时间,不要因为可控因素错过校招。

写在最后

身边看到的优秀的人,海归和非海归都有。

真正优秀的人, 是不会以“海归”,“名校”,“有房有车”来定义自己。

不要一直抓着海归的标签,如果仅局限将“海归群体”当作一个整体,那便看不到每个人存在的独特的意义了。

只有淡化海归标签,并从中深入分析自身稀缺性优势和突出的能力并分析能力的可迁移性,主动出击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方向,才能真正的摆脱成为“海待”的焦虑。

关键词: 海归求职留学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我来说
我来说 2019-10-29 回复
这种现象好久了,2004 05年的时候就有了海龟变海带的说法
木子木登lc
木子木登lc 2019-10-29 回复
找工作越来越难了,不只是海归,每个人都得好好培养自己的竞争力了
卖卖蹄编织女工
卖卖蹄编织女工 2019-10-29 回复
海归标签最可怕的不是我觉得我是海归我就要如何如何,而是职场中因为“你是海归”,所以基本的工作流程都可以不交接让你自己去懂,别人做得一塌糊涂的表格你必须做得完美,文职工作要求你会CAD会PS,不然你就是个出国镀金的废柴。然而你的工资并不比任何人高。这也是某种形式的职场歧视吧
SHyru2
SHyru2 2019-10-29 回复
海龟,无非就是想逃避国内升学压力么,当年省下的功夫早晚要还的...
迷糊兔Lydia
迷糊兔Lydia 2019-10-29 回复
何止是海归,我都不敢说我是博士。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